12月10日,我市举行氢能经济现状与展望研讨会,邀请了来自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氢能专家解读最新氢能技术、中国氢能发展现状以及常州氢能发展方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佳中参加会议。
随着氢能应用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持续增大,氢能产业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实现低碳环保发展的重要创新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常州作为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绿色低碳循环交通示范城市、住建部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等,拥有一系列绿色标签,在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氢能产业装备制造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
布局推进氢能经济
氢能源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常州,当前正紧跟国家能源变革的步伐,寻找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答案,推进氢能经济发展。
位于新北区的新阳科技集团通过回收工程废氢,粗氢产能已经达每小时2万标立方米。集团下属的东昊化工还建有一套产能每小时3250标立方米的氢气提纯装置,提纯度高达99%以上。
发展氢能产业,能够有效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氢储存与运输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对于大气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4月,首个跨省区域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启动编制,目标是打造一条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经济带。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顺应规划要求,在今年7月正式将氢能纳入前沿布局的战略产业,并与国家氢能联盟及联盟主要单位成员签署了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招商引资,同时进一步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商务局局长 赵文君 表示:“积极地探讨氢能基金的介入,更好地为下一步围绕氢能抢先布局,围绕本地氢能源汽车和核心零部件的能级提升,能够做一些资本助力。”
作为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常州还重点发展了以太阳能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亿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光伏企业,还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天合光能环境健康安全高级总监 赵振祥 表示:“在2016年跟2017年这两年中,我们额外贡献了11亿度的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万吨。”
此外,我市引导培育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低碳发展领军企业,今年8月评选出首批15家低碳示范单位。同时还明确,到2020年,全市目标碳排放量控制在7300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4%左右。
市发改委副主任 朱建江 表示:“ 积极打造低碳产业,推动绿色新材料产业、光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这些强化低碳发展,切实减少我市二氧化碳排放。”
氢能小镇迸发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在新能源变革不断加速的当下,全球眼光不约而同地聚焦终极能源——氢能。氢能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以及来源广、可储能、更安全等优点,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实现突破,氢和燃料电池将是继煤和蒸汽机、石油和内燃机之后的第三代主要车用能源动力组合,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如皋是我国涉足氢能产业最早、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集聚了百应能源、美国安思卓、加拿大星动新能源、江苏清能、国家能源集团等10多家氢能企业,康迪、陆地方舟等6家整车厂,以及一批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一个个重量级项目落地生根,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千亿级产业化绿色智造基地,正在如皋加速崛起。
集聚度高。目前,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氢能产业园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企业38家,其中应税销售超10亿元的5家、超5亿元的6家、超亿元的19家。去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达26万辆,产值超300亿元,完成应税销售220亿元,同比增长66%。今年1-10月,完成应税销售262.5亿元,同比增长58.7%。预计“十三五”期末,产能将达80万辆,有望建成千亿级产业园区。
产业链全。拥有陆地方舟、吉利康迪、青年亚曼、金杯、皋开、赛麟等6家具备整车生产能力的企业,以及双钱轮胎、珈伟龙能、延康汽配等一批汽车零配件企业,并集聚百应能源、泽禾、安思卓等十余家氢燃料电池制造企业,初步建立国内唯一集载货汽车、大中型客车、乘用车、专用车等为一体,以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并行发展的产业集群。
知名度高。在省内,先后获评“江苏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江苏省氢能特色小镇”;在国内,先后建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火炬如皋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去年5月,全国燃料电池标准化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如皋举行;在国际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如皋启动中国唯一的“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成为“国际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永久会址”。去年11月,第二届国际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在如皋举行。今年10月,第三届氢能与国际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在如皋举行,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的2636名代表踊跃参会。
我国初具氢能产业化条件
氢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我国氢能资源丰富,可以通过氢能燃料电池技术整合成为电、热、气一体化的能源利用方式,是实现电网和气网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初具氢能产业化发展条件。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都已将发展氢能产业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美国能源部出台了USA氢能基础设施计划;德国Power-to-Gas计划目前有23个项目正在运行;日本明确提出要向“氢社会”迈进,致力于推广氢能源发电商业化。国际上,氢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市场导入阶段。目前,我国乘用车燃料电池寿命超过5000小时,商用车燃料电池寿命超过1万小时,基本满足车辆运行条件;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功率密度已达到传统内燃机水平;氢燃料电池汽车续驶里程达到750公里;氢燃料电池低温启动温度达零下30℃,车辆整体适用范围基本达到传统车水平。预计到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每年可产生4万亿美元经济效益,可与石油产业媲美,可见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政策规划都将氢能发展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包括制备、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以北上广为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氢能产业集群,并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例如,河北张家口以服务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正打造我国北方氢能产业示范基地。
尽管如此,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两大主要困难:一是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制约瓶颈。关键材料尚未实现国产化,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以及炭纸等材料大都需要进口,且多数为国外所垄断,价格较高;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急需提升,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循环泵等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尤其在加氢站方面,目前日本已建成100座加氢站,欧洲和北美的加氢站规模也分别达139座和68座,我国仅有10座左右。
二是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国家有关规划都从战略层面将氢能产业纳入其中,但尚未形成引领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当前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亟需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引导氢能产业科学发展。建议国家适应行业发展形势,尽快确定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专项规划,对加氢站、制氢工厂等审批流程予以规范指导,出台氢能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和氢能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有效组织产业链企业协同有序竞争,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面临能源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发展氢能可以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既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此外,发展氢能产业能够有效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氢储存与运输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鼓励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常州市武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