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气体被喻为工业的“血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气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工业要素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以往钢铁企业、化工企业的气体车间或气体厂主要从事自用气体的生产。20 世纪80年代起,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气体市场,通过收购、新设等方式建立气体公司,向国内气体用户提供气体产品。随着气体供应商供气模式的引入,国内企业原有的气体车间、气体厂、供气站等纷纷发展为独立的气体公司,逐步形成了中国气体行业,推动了中国气体市场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工业气体行业的市场规模已形成接近2000亿元的巨大产业,注册从业企业接近335000家。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及广大党员先锋模范的艰苦付出与不懈奋斗,为此《气体资讯》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名气企业CEO访谈”系列专题。作为时代亲历者,盛中克先生见证了我国工业气体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近四十年的奋起急追,以及目前形成全世界最完整气体产业链的巨大变化。为此记者近期特地连线盛中克先生并进行了专访。
记者:盛总,您好!作为亲身参与美国普莱克斯气体公司进入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的创办并见证我国气体行业发展,尤其是您二次创业把宝钢气体公司打造成为国内头部企业的资深实业家,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个行业起步时最深的感触和体验。
盛总:
跨国气体公司进入中国约三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从技术和商业模式绝对领先,到今天几乎与国内企业同台竞技的格局。这之间走过了大约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跨国气体公司一枝独秀,无论是在技术上,商业模式上还是资本上都有绝对优势;
第二阶段是随着中国空分设备,以及气体相关设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国内企业如盈德气体,宝钢气体等的崛起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些竞争的格局。因为中国市场蛋糕巨大,虽有竞争,也相安无事。大家都在尽情分享市场红利;
现在进入了第三波阶段,各路英雄捉对厮杀,资本大佬也杀入其中,民营企业从中国资本市场上融资扩张,抢占地盘。这时,这个行业的制造属性时代红利已不复存在,资本红利在吸引各类投资人。风雨过后或是一个郁郁葱葱的新景象,或是一地鸡毛,只有局中人知道其中酸甜苦辣。
记者:随着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具体时间表,您认为工业气体行业将面临哪些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转型?政府或社会资本将加大哪些领域的投资及关注?
盛总:
气体公司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推进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这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一个是气体行业长期服务的钢铁行业,煤化工行业和广泛概念的天然气行业都是碳排放大户。这其中涉及非常多的技术创新,比如氢冶金,全氧高炉,二氧化碳下游产品开发,天然气碳氢比调整等等。任何一个新技术的突破和工程化使用都可能颠覆传统的工业气体的定位;
集约化气体供应或能源岛建设将极大减少碳排放,使得每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这是一个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或一个经济集中区需要充分考虑,并纳入规划的事;
氢能源当然是重中之重。除绿氢外、绿氧、绿氮、绿氩都是可行、且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气体公司在碳排第一大户电厂的二氧化碳捕集会有很大作为,随着碳交易政策的持续推进,电厂的二氧化碳捕集不仅技术上可行且经济上也有利可图。
记者:对于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尤其是空分行业)未来5-10年的发展,您还有哪些寄语和建议?
盛总:
未来十年气体行业变化的几个显著特点:
一、产业集中将进一步加剧,包装气,氢能源,气体物流,稀有气体,电子特气等板块单项冠军将不断涌现;
二、外资跨国巨头将缓慢前行,步履阑珊;
三、资本玩家还会频繁进出;
四、国家队的投资,运行质量会快速提升,并成为竞争的主角。
我们一定可以看到未来十年的大体格局,任何大国的气体行业都是本土的、民族的。无论从政商权衡,还是“卡脖子”难题,抑或是不同的商业定位,国内气体公司在整体态势上,和细分领域里都会占据重要,或主导的地位。
但气体行业有先发优势,跑马圈地,先到先得,先来者已经占有的市场,后来者要花费成倍的努力才能分享。港氧在香港市场的地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中国部分地区工业化的成熟和政策的强监管,气体格局也就会基本固定,后来者很难介入,或只有通过资本层面介入,在增量上分食是主要方向。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还有相当地区在发展中,工业气体发展的机会依然存在。比较20,30年前遍地黄金,今天的市场选择和机会选择要困难很多。每一个机会的出现也会有群狼竞争。定位好自己的位置,有较深的行业功夫是立足、取胜的基础。《气体资讯》记者:徐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