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举世瞩目的欧洲天然气危机愈演愈烈,气价一涨再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场天然气危机呢?我国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
欧洲为什么会发生这场天然气危机
首先在于欧洲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颇高
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2021年,欧洲天然气的消费量为5711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210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63%。
欧洲天然气进口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高
2021年,欧洲进口管道气2328亿立方米,其中1670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比高达71.7%;进口LNG1082亿立方米,其中174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比约16%。欧洲合计进口天然气3410亿立方米,其中1844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比达54%。
欧盟决定要在10个月内减少俄罗斯管道气进口量1000亿立方米,操之过急
欧盟在今年3月8日宣布,为了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管道气的高度依赖性,决定在年底之前减少2/3的俄罗斯管道气进口量(约1000亿立方米)。有如船舶转弯掉头,用力过猛,难免发生颠覆危险。
替代俄罗斯管道气减供的措施未能及时到位
由于俄罗斯今年4月份就开始陆续切断好几个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并且又以设备故障为由将北溪1号的供气量先减至40%,再减至20%。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顷刻形成。这时,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才临时抱佛脚地四处联系非俄管道气和LNG的进口资源。
我国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能源政策不能左右摇摆不定
欧盟曾经一度非常激进地主张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甚至夸大天然气生产和使用中甲烷泄漏的负面影响,而将天然气排除在清洁能源之外。殊不知,2021年冬季,北海风平浪静,风电替代不了天然气发电,只能导致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疯涨。同时,也为今年欧洲天然气危机埋下祸根。直到今年7月6日,欧洲议会才又通过一项提议,将天然气和核能列为“绿色能源”。
煤炭的减少速度不能过快
欧洲不少国家前几年以环保为由,关掉了一大批燃煤发电厂,在这次天然气危机中又不得不重新启用煤炭。
天然气基础设施应未雨绸缪
作为欧洲天然气使用最多的德国,这次天然气危机来临时,才发现居然没有一座LNG接收站,乃急忙筹建和租用几个浮式LNG终端设施。
幸好欧洲的储气设施能力颇大
欧盟天然气储气库的存储能力超过1075亿立方米,其中德国为230亿立方米,意大利为182亿立方米,荷兰为134亿立方米,法国为126亿立方米。储气库工作气量在天然气消费总量的占比超过20%。
目前欧洲天然气储气库填充率已经超过80%,基本上可以保障欧洲今冬安全度过。
我国会不会出现天然气危机
我国天然气自身产量不少
我国自产天然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连续5年增产超过10亿立方米,2021年产量达2075.8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
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为合理
多年来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一直控制在45%以内,今年可望达到40%左右。
我国天然气进口国多元化
我国LNG进口国多达24个,前六位是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美国。该六国进口量占了85%。管道气进口量为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俄罗斯和缅甸等五国。
我国天然气存储能力逐年稳步增长
我国现有28座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还有22座LNG接收站(站内多个储气罐),2021年全国已建成储气能力同比增长5.8%,2025年储气能力有望在202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协调、稳定的国家天然气政策行之有效
《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1号在全国得到认真贯彻,促进了我国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协调、稳定、全面发展。天然气生产、存储、消费和进口各个方面有序、健康和平稳运行。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饭碗已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因此不会出现欧洲的天然气危机。
浅议国内天然气方面存在问题
天然气定位不应该模糊不清和妄自菲薄
有人只承认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也有人说是过渡能源,天然气究竟是不是清洁能源竟然一度成为有争议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天然气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应该尊重和维护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改能源【2017】1217号中的明确表述:“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还有,《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1号文件的第一句话就是“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
近年来有人提出,天然气在生产、使用、储运环节(特别是LNG)中难免会泄漏一些甲烷,而甲烷是典型的温室气体,同体积的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几十倍。进而判断天然气不是清洁能源。其实,温室效应属于气候影响因素,而不是环境污染因素,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当然,我国也在采取严格的控制甲烷泄漏措施,正在制定“甲烷国家行动计划”。但这并不影响天然气的清洁能源属性。
严防主副业滑向本末倒置的境地
我国三桶油和国家管网集团为代表的天然气生产、输送、存储战线上的主力军肩负着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静好的重任。在切实作好主业的基础上,也可以从事一些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业务。需要提醒的是有的企业过于热衷于新领域、新项目,反而淡化了对于天然气主业的拓展。
例如,截至今年上半年,某油公司累计建设了83座氢能汽车加气站,占全国270座的30%之多,但是众所周知,一座加氢战的投资都是上千万元的,且全部加氢站几乎都是亏损的。
我国天然气究竟是丰富还是短少
截至2021年底,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累计为19.61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为10.6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
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013)的评估结果,我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达31.6万亿立方米,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的2015年国土资源部资源评价结果,全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21.8万亿立方米,目前,我国在四川盆地已经发现3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大气田。
我国天然气水化物(可燃冰)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据报道,我国可燃冰的储量相当于1000亿吨的油当量,也就是约为111.1万亿立方米。而预计2030年就将实现商业开发。2017年,可燃冰已被国家确定为173号独立矿种。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资源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关于我国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禀赋的习惯用语也该刷新了。
应该停止对出租车、网约车和公交车的“气改电”
我国汽车的“油改气”从1989年始于四川自贡算起,已历时33年。CNG汽车累计保有量达600多万辆,加气站保有量约为5700座,均为世界之冠。这对于减少大气污染和替代成品油居功至伟。全国各地最先进行的都是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油改气”。据交通部统计,我国约140万辆出租车中,油气两用燃料车曾经超过一半;CNG公交车占比在2015年曾经达到32.5%(这两类车在川渝等地区城市许多是100%),而今年该占比仅为16.1%。
本来,无论是“油改气”还是“油改电”都是为了环保和替代成品油,都是国家提倡的,应该由市场和车主来选择。可是近年来,一些城市却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将天然气出租车、网约车和公交车改为电动汽车。我们通过对比试验表明,在全生命周期内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在CNG价格3.5元/立方米以下的地方不如CNG汽车。进一步分析,我国煤电占比高达70%,如此的“以电代气”岂不是大部分成了“以煤代气”,这不是与国家提倡的“以气代煤”背道而驰吗?
我国天然气何时碳达峰
不少国内专家认为,我国天然气碳达峰的时间为2035年-2040年。
bp《202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称,202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达到24.7%的新高。不少能源咨询机构认为,2050年,该占比将达到26.5%。由此可见,世界天然气峰值平台期可能在2050年才会出现。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ECF)于 2022 年 2 月 28 日,在卡塔尔多哈公布了《GECF 2050 年全球天然气展望》报告,报告中预测到 2050 年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 份额将从今天的23%增加到27%。消费量将从2020年的3861.5万亿立方米增加到2050年的5.625万亿立方米,增幅达46%。天然气能源的发展前景良好。2050年前,风电、光伏、储能技术将得到有力发展,但无法支撑全球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世界需要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多种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共同发展。天然气可以成为满足世界能源需求、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的首选燃料。
根据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稳步发展的趋势,参考国外同行的见解,笔者认为我国天然气碳达峰的时间应该在2050年之后。如果在此之前,南海可燃冰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则我国碳达峰时间就未有穷期了。
关于2022年我国天然气运行数据预测
表观消费量同比波动范围在3%之内;
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
进口量将出现7年内首次下降,同比下降将超过10%,其中管道气进口量将有所增长,而LNG进口量将下降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