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煤改气”的能源深入改革攻坚战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我国的天然气供应再一次成为引起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民生议题。早前有外媒报道,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而且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都希望争下中国市场,借此“扼住”中国天然气的咽喉。不过,能给这两个国家做黄粱美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国页岩气勘探正在步入新的阶段。
令人振奋!我国页岩气储量大增
7月10日,我国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17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情况相关数据。当中提到,全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勘探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煤层气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从2012年的1274亿立方米急降至105亿立方米。但这份数据所公布的页岩油可采储量却让人为之喜悦: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累计探明页岩油地质储量仅为9168亿立方米,今年4月已超过了1万亿立方米大关。
此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也曾经提到,现在全球可开采的页岩气从储量预计达到214.5万亿立方米,可以供给全球天然气消费61年。而中国的储量在全球排名第一,达到31.6万亿立方米,美国17.7万亿立方米的储量也只能紧随其后。由此可见,中国的页岩气储量极具开发潜力,甚至优于其他各国。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推进页岩气革命的国家。
中国或将“复制”美国页岩革命?
众所周知,美国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然而得益于对页岩油、页岩气的勘探和开采,瞬间扭转了自身油气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产油大国,一度威胁到沙特、俄罗斯等石油大国的市场地位。既然中国目前页岩气的储量已经远超过美国,开发潜力极佳,只要在短期之内能够提升对其的开采能力和技术,再掀起一波页岩气革命似乎难度并不大。
也有外国媒体认为,如今中国虽然有如此丰沛的页岩气储量却并未大力开采利用,其实也是效仿了美国当时不开采本国油气资源,而采取单纯购买的做法,为的就是隐藏自己的能源储备,甚至是为日后贸易获利而作准备。
但实际上,中国在页岩气勘探方面一直有意加大力度,同时在页岩气开采、提取技术上积极研发,目前仍未算十分成熟,不足以在短时间就具备大规模开采的能力。因此国内开采页岩气仍受多种条件制约,并非外媒所指刻意保留实力。不过开采受制约并不意味着页岩气实现商业化遥遥无期,目前我国已经在天然气储存、管道运输和完善法规方面作准备,等到时机成熟,远比美国更轰动的页岩气革命即将从中国启动席卷全球。
相关阅读:我国正打造能源发展的“中国模式”
2015年,全球190多个国家在巴黎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约定改造化石燃料驱动的经济,对2020年之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对安排。同一年,英国关闭最后一家深层煤矿,并宣布到2025年关闭所有燃煤电站,这标志着“一个时代即将终结”。时至今日,在这个全球化生态体系中,煤炭、石油不再是稀缺资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拔地崛起,储能技术与能源效率显著提升,能源已进入多元化时代。
在这个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共存的时代,如何将实现二者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近日,在中华新能源沙龙上,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经济与能源政策专委会秘书长陈卫东就“能源转型——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言中表示,世界能源正在从高碳向低碳转变,从低密度向高密度发展。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走“中国模式”的能源转型方式。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方面进行革命性变革,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重视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等无碳或低碳能源的发展。
世界能源转型不可逆转
技术进步是能源转型最根本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环境压力和低碳道德化也正推动着转型加速。低成本的石油资源比重增加;天然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非常规油气革命重塑供需大格局;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和能源效率大幅提升。随着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社会文明快速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维护地球生存”的重要性。
可以说,截至现在我们经历了三次能源转型。从1881年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导能源,到油气逐渐取代大部分煤炭,再到如今能源多元化发展。在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能源的使用发生着巨大变化,可再生能源、石油、煤炭成为三大能源主体。
能源转型有两条清晰的轨迹:从高碳到低碳和无碳、从低密度能源到高密度能源。
从高碳到低碳。一般分子结构,木材是1个氢原子10个碳原子,石油是2个氢原子2个碳原子,碳不参加能源转型。全球能源从木材到石油,从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碳的参与越来越少,能源正在走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型道路。
从低密度能源向高密度能源转型。从可再生能源来说,如何实现高密度化?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正在大量的实践中,在未来,随着能源存储技术的提升,过多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在电力需求低时保留下来,并用于用电需求较高的时段。据估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可以从30%提高到60%,预计将减少一半的电力生产成本。同时,从能源存储装置中产生的再生电力是非常稳定、连续的,所以届时不需要更多的煤炭来维持电网的稳定性。在低密度到高密度的能源转化过程中,同时实现了高碳到低碳的变化。
能源工业结构大调整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面临工业革命时,李鸿章曾说过,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彼时,中国生产结构迎来了一场机械代替手工业的变革。如今,在能源领域全球也面临了一场“大变局”,并推动着能源工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一是,国家石油公司(NOC)与国际石油公司(IOC)对行业的影响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石油价格与金融、社会发展的周期相关,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共同推动能源工业革命性的进步。
二是,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储能、燃料电池等)黄金时代以及交通运输能源“马赛克”时代的到来。
三是,世界能源转型正呈现出“三个消费峰值、三种驱动模式”的新格局。三个消费峰值,即中国煤炭消费到达峰值、美国石油消费到达峰值和欧洲天然气消费到达峰值。三种驱动模式,即美国充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精神推动的供给侧革命、德国社会和政府的低碳环保理念推动的可再生能源革命及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社会主动节能导致的电力消费的持续下降。
中国能源发展模式
相较于英国和日本,中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代进程。同时,较快的发展也使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如今的大面积雾霾现象使我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增气减煤”,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的能源转型战略才能减缓对环境的伤害。至此,我国更加坚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同改善环境并驾齐驱。
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禀赋较差,但地缘能源位置较好。北方可以通过大规模长距离油气管道与中亚俄罗斯相连,东南沿海已经建成十五座LNG接收终端。目前管道天然气和LNG接收能力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2017年进口天然气约700亿立方米。由此可见,中国政府推动清洁能源的决心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截止2017年9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20亿千瓦,仅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装机量就达到43GW。过去十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约90%,中国生产了全球50%左右的晶硅以及80%左右的光伏组件。光伏成为中国继高铁之后又一张新名片。
我国能源革命创造“中国模式”。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达64%,煤炭仍然是主体能源,高碳化让传统能源转型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大刀阔斧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的驱动下减少煤炭消费,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全面发展可在生能源。
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新格局中担任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全世界约1/5人口的资源利用与生产大国。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能源转型的步伐决定着全球化能源转型的进程。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约60%的新增电力装机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全球能源正在加速向低碳化、无碳化方向演变,新能源替代大部分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我国要依据现有的资源与社会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模式。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有机结合,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北极星网站)
(文章来源:金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