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天然气资讯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然气资讯

一周要闻 | 天然气行业热点速览

来源: 更新:2023-01-31 20:40:05 作者: 浏览:1055次

一分钟速览要点 

本周(2023.1.16-1.29)要闻如下:

国内要点

  1. 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赴中国石油集团调研天然气保供稳价工作

  2. 春节期间 中国最大油气田日产天然气将达1.5亿立方米

  3. 中海油:全球最大LNG运输加注船完成首船加注

  4. 中海油:2022年净利润预增99%-104%

  5. 中石油:2022年净利润预增57%-68%

  6. 深圳燃气2022年度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2.83%

  7. 中石化:2022年油气当量产量489.07百万桶油当量

 

国际要点

  1. 乌兹别克斯坦与俄气公司签署天然气合作路线图

  2. 美国天然气价格暴跌10% 创2021年4月以来新低

  3. 欧盟即将实施的天然气价格上限可能引发市场突变

  4. 意大利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五项协议,旨在2025年彻底摆脱俄罗斯天然气

  5. 韩国2022年天然气和煤炭进口均创新高

  6. 德国最大天然气供应商之一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

  7. 卡塔尔能源大臣:欧洲无法彻底摆脱俄气

 

 

国内要闻

1、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赴

中石油集团调研天然气保供稳价工作

1月19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带队赴中石油集团调研天然气保供稳价工作,中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总经理侯启军参加会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京东、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以及能源局有关司局、中石油股份公司及集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并参会。

章建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同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连线慰问,全体能源人深受鼓舞。过去一年和当前采暖季,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保供稳价形势总体平稳,妥善应对数次寒流和突发情况,保障了油气供应安全。

章建华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冬季用能高峰期,能源企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扛起能源保供责任。中石油作为我国天然气保供的中坚力量,要精心安排生产运营、做好组织调度,做好应对极端寒潮的准备,做好资源池协同保供预案,强化多能互补、多企互济,坚决保障合同用气,强化民生保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2、春节期间 中国最大油气田

日产天然气将达1.5亿立方米

记者1月22日从长庆油田获悉,春节期间,长庆油田日产天然气将达到1.5亿立方米,按照三口之家一天用1立方米天然气计算,可满足1.5亿个家庭1天的用气需求。

春节假期,中国最大的油气田和国内第一大产气区——长庆油田有3万多名干部员工,在陕、甘、宁、蒙四省区的荒漠戈壁和大山深处,坚守岗位保证油气生产,全力保障下游4亿多人温暖过年。

长庆采气一厂是长庆油田目前最大的采气厂,年产天然气能力达到110亿立方米,相当于近千万吨级油田。春节期间,该厂1000多名干部员工值守在生产岗位,综合分析历年供气情况,全面核实新老气井产能,全力保障下游民众及工业单位稳定气源。负责榆林气田开发的长庆采气二厂,节前对重点要害部位、重点气井和运行设备进行了专项巡检、维护保养,实现了天然气生产安全高效平稳运行,目前日产气量持续保持在2500万立方米高位运行。

作为陕北油区主力生产单位,长庆采油一厂在做好原油生产的同时,还承担着向延安市及周边地区天然气供应的重任。该厂3000多名干部员工值守在一线生产岗位,精准部署春节期间生产组织、措施挖潜等生产保障工作,可以满足宜川、清涧县20万户居民的用气需求。

3、中海油:全球最大LNG运输加注船

完成首船加注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电,中海油1月19日发布消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深圳盐田港完成首船保税加注,标志着中海油具备提供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LNG)加注服务能力,拉开其打造国际船舶LNG加注中心、构建全球LNG加注网络的序幕。

“海洋石油301”是当前全球最大的LNG运输加注船,可装载3万立方米LNG,能一次性满足两艘最大型LNG动力船舶的加注需求。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公司副总经理张振翔介绍说,此次受注船为全球最大LNG动力集装箱船法国“达飞协和号”,加注历时5个小时,总加注量约6000立方米。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LNG作为船舶动力燃料,与传统船用燃油相比,可实现硫氧化物零排放、二氧化碳减排25%,尤其适合国际远洋船舶运能大、运距长的需求。

据行业机构统计,2022年全球订购采用替代燃料的船舶总数为275艘(不包括电池动力船舶),其中LNG燃料船舶为222艘,占总订单数量的81%,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截至去年底,全球在运营及订单LNG燃料船舶已达876艘,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望继续提升。根据当前市场发展趋势,预计2024-2025年国际船舶LNG加注市场需求将迎爆发式增长。

据悉,除了已投用的“海洋石油301”船外,中海油目前正着手再建两艘LNG加注船,加快打造中国LNG自主加注船队,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海南建设国际船舶LNG加注中心。而“海洋石油301”船在深圳盐田港完成首船加注后,2023年还计划推动在宁波港、广州港实施国际船舶LNG加注,同时在海口港、天津港等港口筹备国际加注业务。

4、中海油:2022年净利润

预增99%-104%

1月19日,中海油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全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96亿元到1,436亿元,同比增加约99%到104%。2022年公司抓住油价上涨机遇期,扎实推进油气增储上产、提质增效升级工作,盈利水平同比大幅提升。

5、中石油:2022年净利润

预增57%-68%

1月19日,中石油发布业绩预告。中石油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0亿元到1550亿元,同比增长57%到68%。2022年,公司积极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油气产量保持增长,国内柴油、天然气、化工产品销量同比增长;公司着力打造“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风光发电、地热等新能源业务稳步拓展;同时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及提质增效工作深入推进,公司年度经营效益同比大幅增长。 

6、深圳燃气2022年度

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2.83%

近日,深圳燃气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总收入300.59亿元,同比增长40.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76亿元,同比下降19.30%。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37%,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及光伏胶膜销售收入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2.83%,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天然气采购价格同比上涨较多,管道天然气销售毛利下降。

7、中石化:2022年油气当量产量

489.07百万桶油当量

1月18日,中石化发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生产经营业绩提示性公告》。2022年,油气当量产量489.07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1.94%;原油产量280.86百万桶,同比增长0.39%;天然气产量 12,480.75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4.11%。

 

国际要闻

1、乌兹别克斯坦与俄气公司签署

天然气合作路线图

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当地时间1月25日发布消息称,该部已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公司)签署了天然气合作路线图。此外,双方还举行会谈,了解通过哈萨克斯坦从俄罗斯采购天然气的技术可行性。

据哈通社消息,在会议期间,乌能源部同俄气公司签署了天然气合作路线图。报道称,在所有技术性工作完成后,双方还将讨论向乌兹别克斯坦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协议条款。

乌能源部表示,与俄气公司的合作不会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运输系统或其主权构成威胁。俄方承诺在此过程中“保护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利益”。

2、美国天然气价格暴跌10% 

创2021年4月以来新低

据获悉,由于暖冬抑制需求,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进一步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割的天然气价格周四跌幅高达10%,至每百万英热单位2.761美元。自周三跌破3美元后,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一直处于2021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对供应商无法满足冬季需求的担忧已被一系列因素消除,导致天然气价格在去年8月份触及10.03美元的14年高点后暴跌逾70%。下降的关键原因包括:美国和欧洲设法在冬季到来之前补充了缓冲库存,而北半球相对温和的天气抑制了取暖需求。

风险管理公司Tradition Energy市场研究主管Gary Cunningham表示,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美国即将到来的寒潮不会持续太久,这导致交易员押注2月份的气温将保持温和。

3月份交割的天然气期货相对于4月份合约通常处于溢价状态,这本质上是在押注冬天结束时供应会有多紧张,但这一价差已经逆转。

Cunningham表示,这意味着“空头正在统治市场,多头被驱赶到暗处。”

美国能源情报署周四表示,盐洞和枯竭含水层中的天然气库存目前比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高出近5%。

得克萨斯州一个大型液化天然气(LNG)终端的停运时间超过预期,限制了天然气出口,从而增加了美国国内供应。不过,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周四发出信函,授权终端运营商自由港液化天然气(Freeport LNG)在全面重新开放之前恢复部分活动。

天然气一直是近年来市场最看好的大宗商品之一。由于去年的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天然气的供应紧缩,天然气价格攀升。

3、欧盟即将实施的天然气价格上限

可能引发市场突变

欧盟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得出的结论显示,欧盟的临时天然气价格上限可能会导致市场流动性减少,但迄今为止还无法确定对交易活动的重大影响。

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周一将表示,虽然无法列举将于2月15日开始实施的上限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们补充说,在实施上限后,交易可能会转移到场外。

“交易和结算环境的一些潜在影响完全有可能只有在价格控制机制即将启动时才会显现”“它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而突然的变化,这可能影响市场的有序运行,并最终影响金融稳定。”

欧盟去年12月同意对天然气价格设置临时价格上限,以避免出现去年出现的那种极端波动,但有人担心这可能会危及欧盟的供应或扰乱市场运作。

美国能源监管机构合作机构也将于周一公布对输往该地区的天然气可能受到何种影响的初步评估。

新上限需要几个触发点才能生效:基准荷兰TTF天然气价格必须高于每兆瓦时180欧元(合196美元),还必须比全球液化天然气价格至少高出35欧元。

4、意大利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五项协议

旨在2025年彻底摆脱俄罗斯天然气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近日出访阿尔及利亚,与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马吉德·特本会晤,共同签署联合声明,五项天然气和投资合作项目。

这是梅洛尼胜任总理一职以来首次正式访问阿尔及利亚,旨在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能源、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梅洛尼谈到,要在欧洲和非洲之间建立桥梁,尤其是在能源供应方面,不仅是天然气,还有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加强与北非国家的现有商业关系。这一系列举措,都是迈向非洲马泰计划的第一步。

梅洛尼面对阿尔及利亚记者表示:“意大利可以成为能源分配的基本枢纽。阿尔及利亚是意大利的可靠战略伙伴。我们想通过签署联合声明来庆祝意阿两国签署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这个重要的周年纪念日。以表明我们不想就此止步,我们想尝试新的合作领域。意大利打算建立伙伴关系以推动两国的增长前景,在地中海南北岸之间架起桥梁。”

意大利代表团在阿尔及利亚签署的五项协议,以加强两国在天然气和投资方面的关系。代表团中还包括埃尼集团首席执行官克劳迪奥·德斯卡尔齐和国家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托菲克·哈卡尔签署的关于能源供应、能源转型和脱碳领域未来联合项目的协议。通过这些协议,埃尼和 Sonatrach 将为意大利成为非洲和欧洲之间的能源(天然气和绿色氢)中心奠定基础。

其实,与阿尔及利亚签署能源协议的最大目的是尽快摆脱俄罗斯能源,计划在2025年实现。特别是将确定减少温室气体和甲烷气体排放的机会、能源效率倡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绿色氢的生产以及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项目将被确定,以支持能源安全,同时实现可持续的能源转型。

5、韩国2022年天然气和煤炭进口

均创新高

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月24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天然气和煤炭的进口额分别为*67亿美元和*81亿美元,均创1956年开始该项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6、德国最大天然气供应商之一

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

作为德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之一,温特斯豪公司宣布将退出俄罗斯市场,并根据法律义务撤出其在俄资产。

温特斯豪17日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预计退出俄市场后公司将损失5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9亿元)。

据悉,该公司是“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投资方之一,为该项目提供资金7.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3.5亿元)。

7、卡塔尔能源大臣:

欧洲无法彻底摆脱俄气

据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1月16日报道,卡塔尔称没有足够的天然气满足整个欧洲的需求。多哈表示,欧盟和欧洲国家所有关于将能彻底摆脱俄罗斯天然气的希望都毫无根据,欧洲迟早将不得不购买俄罗斯天然气,而且是大量购买。

报道称,在阿布扎比举行的全球能源论坛上,卡塔尔能源大臣兼卡塔尔能源公司负责人萨阿德·卡阿比发表了上述大胆且出人意料的言论。

土耳其《自由报》援引卡阿比的话说:“欧洲人如今在说,没有回头路……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会调整好,他们会从当前情况中吸取教训,可能会使(天然气)供应更加多元化,但在我看来,俄罗斯天然气仍将重返欧洲。”

据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不久前称,2022年俄罗斯对欧盟和瑞士的天然气供应同比减少了55%。

卡阿比表示,虽然对欧洲人来说,幸运的是遇到了暖冬,但2023年填充地下储气库将比过去更加困难,因为国际市场上的天然气短期内并不充足。

报道还称,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完全同意卡塔尔方面的观点,并补充说,许多国家的“含糊”战略使它们难以签订长期合同,这大幅增加了需要大笔投资来提高产量的天然气公司的工作难度。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