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天然气资讯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然气资讯

一周要闻 | 天然气行业热点速览

来源: 更新:2023-03-14 20:50:02 作者: 浏览:1764次

一分钟速览要点 

本周(2023.3.3-3.9)要闻如下:

   国内要点

  1. 今年两会“双碳”热度不减 完善碳交易市场备受关注
  2. 国家发改委:增加能源生产供应 保持能源价格稳定
  3. 加快推进碳市场立法进程 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4. 1-2月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下降 煤、原油增长
  5. 中海油正式发布“璇玑”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6. 广州2035年管道天然气覆盖率预计提高至85%以上
 

   国际要点

  1. 欧盟打造天然气采购同业联盟

  2. 欧盟4月开始“组团”购买天然气,将与美非等供应商签首批合同

  3. 冯德莱恩:俄天然气供应减少后,欧盟能源账单去年夏天暴涨300%

  4. 和美媒同一天,德媒曝“北溪”被炸新料:破坏由6人团体实施

  5. 德国国务秘书:停止进口俄天然气 给德国带来巨大压力

  6. 雪佛龙CEO:俄乌战争已从根本上改变天然气市场

  7. 丹麦学者:“北溪”爆炸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暂无合适补救措施

 

 

国内要闻

1、今年两会“双碳”热度不减

完善碳交易市场备受关注

中化新网讯,今年全国两会举行期间,“双碳”继续保持了去年的高热度,依旧成为热点词汇。来自石油和化工及相关行业的多位代表委员就推动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并对完善碳交易市场给予了重点关注。

围绕如何推动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在《关于支持石化行业推进落实“双碳”目标的提案》中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加强“双碳”领域技术创新,从国家层面统筹成立“双碳”产业技术联盟,汇集资源进行研发;二是完善“双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三是创建低碳示范化工园区,探索化工园区碳中和实施路径,如通过氢能、光能、风能、核能与化工园区耦合等新技术实现园区碳中和。

围绕“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戴和根表示,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建立统一的碳排放计量、核算标准体系,在能源计量和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这些对摸清碳排放底数、科学合理制定碳排放控制目标、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有一定的制约性。他建议建立完善“双碳”标准体系,加快出台石化行业实现标杆值的实施细则、标准规范,在统一标准下推进落实降碳减碳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齐鲁分公司代表、齐鲁石化公司党委书记韩峰认为,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交易品种较为单一等问题,难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市场。对此,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立规范的交易规则,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建立碳交易的合理指标分配和定价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出台政策对减排达标的企业给予配额奖励。二是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鼓励集团型企业统筹做好下属企业碳排放配额内部平衡和碳市场平台交易。三是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四是尽快实质性恢复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一级市场交易机制。五是加快推进除发电行业外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机制的建立健全,完善相关行业监测、报告、验证(MRV)指南。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说:“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企业碳排放监测体系较弱,未形成有效的碳市场价格机制,市场参与主体单一、交易不活跃,交易品种有限,碳交易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钱锋建议,完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机制;提升碳市场价格杠杆功能,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跃度;丰富碳金融产品体系,完善碳交易市场法律法规,研究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更好发挥碳交易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功能。

2、国家发改委:增加能源生产供应

 保持能源价格稳定

中新网3月6日电 ,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2023年,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发展带动能源需求稳定增长,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为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国家发改委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综合施策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增加能源生产供应。持续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配套建设必要的调峰电源,统筹增加发电有效出力。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投入,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稳定煤炭生产供应,加强清洁高效利用。保障能源进口多元稳定。

二是持续夯实能源储备。建立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构建稳定高效的油气储备系统,持续提升全国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

三是保持能源价格稳定。密切关注能源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以煤炭为“锚”,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多措并举抓好煤炭价格调控监管,通过稳煤价进而稳电价,努力稳住国内能源价格“大盘”。

四是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推动发电供热用煤、民生用气中长期合同实现全覆盖。统筹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能源互济互保,加快提升能源顶峰保供能力。加强电力供需监测预警,进一步细化需求侧负荷管理预案,牢牢守住民生用能底线。

3、加快推进碳市场立法进程 

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宗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在完善碳现货市场制度建设、加强碳市场数据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期货市场适度先行,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发现价格、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一个价格有效、功能完备的中国特色多层次碳市场,服务绿色低碳转型。

“从成熟经验来看,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市场体系,一般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等衍生品市场。”杨宗儒表示,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期货市场可以发挥五方面作用。一是形成公开、透明的远期价格,引导企业合理规划产能,做好长期减排规划。二是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引导企业制定长期减排规划,保障企业稳定经营。三是提升碳交易活跃度,扩大碳市场边界和容量。四是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绿色投资。五是提升定价影响力,建立独立自主的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

为了提高碳定价效率、促进我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服务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发展中国特色多层次碳市场,充分发挥碳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推动市场和政府更好结合,杨宗儒建议深入研究成熟市场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推动中国式多层次碳市场建设。具体来看,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加快完善碳现货市场制度建设,给予市场稳定预期。碳现货市场健康发展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

杨宗儒建议,加快推进碳市场立法进程,尽早推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奠定法制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市场发展规划,明确相关政策调整节奏和强度,为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清晰明确的顶层设计。同时,切实加强碳市场数据质量建设,严查数据造假,建立长效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和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责任。

其次,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建设一个价格有效、功能完备的全国碳市场。

杨宗儒表示,碳排放权期货市场通过各类交易者的撮合交易、中央对手方清算等方式,可提供连续、公开、透明、高效、权威的远期价格,进而提升碳市场运行效率,并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引导企业制定长期减排规划,保障企业稳定经营,为技术进步提供坚实支持。

最后,强化期现联动,推动期货市场适度先行。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碳金融衍生品市场与碳现货市场往往同步发展并相辅相成,欧盟碳现货上市3个月后就推出了碳期货交易;美国RGGI(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碳市场体系中的期货交易甚至早于现货出现,为碳现货初次拍卖提供了重要的定价参考。杨宗儒表示,成熟市场经验对我国建设碳衍生品市场及期现协同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广州期货交易所作为以服务绿色转型发展为使命的创新型交易所,在支持碳期货市场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杨宗儒建议,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积极推进碳期货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碳定价体系,提高碳定价效率,促进我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

4、1-2月我国天然气进口量

同比下降 煤、原油增长

3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2023年1至2月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人民币值)》显示,1-2月份,我国煤及褐煤、原油、成品油进口量、进口额均同比增长;天然气进口量、进口额则均同比下降。

1-2月份,我国进口煤及褐煤6,064.2万吨,同比增长70.8%;进口额达574.3亿元,同比增长51.5%。

1-2月份,我国进口原油8,406.4万吨,同比降低1.3%;进口额达3,411.7亿元,同比增长2.4%。

1-2月份,我国进口成品油531.4万吨,同比增长14.4%;进口额达220.5亿元,同比增长1.2%。

1-2月份,我国进口天然气1,792.7万吨,同比降低9.4%;进口额达824.3亿元,同比降低1.8%。

5、中海油正式发布“璇玑”

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3月3日,记者从中海油“璇玑”高端油气技术装备发布会上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璇玑”系统成功实现1000口井作业、100万米钻井总进尺,关键作业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中国高端油气钻井技术实现里程碑跨越。

“璇玑”是中国海油历时十余年自主研发的革命性钻井技术,由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两大技术组成。自投用以来,“璇玑”系统作业足迹遍布我国四海海域以及新疆、山西等陆地油气田,并出口至印尼、伊拉克等国家,多次完成大位移水平井、三维防碰井等高难度钻井,不仅全方位验证了“璇玑”系统的技术可靠性,也有力推动了我国自主高端油气装备走向海外,为世界油气勘探开发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应用突破1000口井、钻井总进尺达100万米,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璇玑系统技术带头人、中海油服总工程师尚捷介绍道,“‘璇玑’系统自2014年首次商业应用以来,经历了上万次的可靠性验证、结构优化和迭代升级过程。这期间,中海油技术团队破解了上百个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已获得国家级专利95项,系统关键作业指标——一次入井成功率已达到92%,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6、广州2035年管道天然气覆盖率

预计提高至85%以上

中新网广州3月6日电,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6日发布消息称,根据近日发布的《广州市城市燃气发展规划(2021-2035)》(简称:《规划》)至2035年,广州市管道天然气覆盖率预计将提高到85%以上。

《规划》明确,至2025年,广州将形成气源供应多元、城市内部互联互通、运行安全可靠的燃气供应保障体系;至2035年,广州将建成与邻市互联互通、城乡融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融合的现代城镇燃气供应保障体系。

《规划》提出,广州市外围区域天然气管网建设相对较薄弱,规划重点解决覆盖问题;中心城区天然气管网建设相对较完善,规划重点为构建输配能力更强的环状中压管网。规划加强各行政区连通管建设,加强各燃气企业间燃气管道的互联互通,打造“全市一张网”。至2025年,全市管道天然气覆盖率将提高到80%以上;至2035年,广州市燃气供应呈“管道天然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辅”的局面,天然气优先供应居民、公建及商业用户,管道天然气覆盖率将提高到85%以上。

 

国际要闻

1、欧盟打造天然气采购同业联盟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3月7日报道,欧盟打造购买天然气的同业联盟。
彭博新闻社6日报道称,欧盟成员国将在下个月启动首次招标活动,以实现联合采购天然气。该措施旨在遏制去年飙升的天然气价格。天然气涨价是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和欧盟奉行放弃俄罗斯能源的政策的结果。据媒体报道,欧盟预计将在6月前后与美国、中东和非洲的供应商签署首批合同。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什·谢夫乔维奇指出,“我们显然需要扭转欧洲的经济形势”,同时又说,他相信新系统“将增加竞争,并引入新的供应商,进而压低能源价格”。
彭博新闻社说,经过数月关于如何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的讨论,欧盟将于4月开始联合采购天然气,并计划在未来定期进行联合采购。
3月15日,欧盟将让能源平台向有兴趣购买天然气的公司开放注册。谢夫乔维奇说,欧盟计划在4月“打开平台窗口,公司可以正式提出希望通过第一次招标购买多少天然气”。
据他介绍,约有50家国际能源供应商表示,有兴趣通过一个特殊平台向欧盟出售天然气。
虽然欧盟目前的地下储存设施已有61%的库存,但其最关心的是确保下一个供暖季有足够的天然气库存。
虽然成员国希望制订联合购买天然气的计划将有助于使价格“合理”,但经济学家担心,鉴于欧盟对天然气有巨大需求,此类大宗购买操作不仅不会使价格降温,反而会推高价格。
2、欧盟4月开始“组团”购买天然气
将与美非等供应商签首批合同
德国“世界金融市场”网站3月7日报道称,欧盟现在想以买家“卡特尔”的身份进入全球天然气市场,并从4月开始迈出第一步。
据彭博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夫科维奇表示,根据初步估计,未来3年欧盟27个成员国和3个邻国的总需求量将达到240亿立方米。在4月份开始对天然气市场进行招标后,欧盟预计将于6月份与来自美国、中东和非洲的供应商签署首批合同。
3、冯德莱恩:俄天然气供应减少后
欧盟能源账单去年夏天暴涨300%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3月8日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天说,在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后,欧盟成员国的能源账单去年夏天增加300%。

她说,为应对供应缺口,欧盟各国设法从其他供应商那里购买更多天然气,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将燃气消耗量减少20%。

报道称,冯德莱恩在加拿大议会发表讲话时说:“俄罗斯在8个月内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削减了80%,导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去年夏天,我们的能源账单增加了300%。”
她声称,由于欧盟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俄罗斯官员试图通过减少天然气供应来敲诈布鲁塞尔。冯德莱恩表示,加拿大通过提高液化天然气产量在帮助解决能源危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前,欧盟委员会还指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22年4月停止向波兰和保加利亚供气。
为此,克里姆林宫对外保证,俄罗斯“一直都是可靠的能源供应国,并将始终致力于履行合同义务”。莫斯科说,保加利亚和波兰是在拒绝使用卢布交易后才被断供的。
4、和美媒同一天,德媒曝“北溪”
被炸新料:破坏由6人团体实施
在美国《纽约时报》3月7日披露“北溪”被炸事件新料的同一天,德国媒体曝出更多细节。
英国《卫报》等多家媒体注意到,德国《时代周报》当地时间7日爆料称,欧洲和美国情报官员获得的初步情报表明,一个“亲乌克兰”的破坏团体可能是2022年9月“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这与美国《纽约时报》同一天的爆料说法相同。
《卫报》报道援引《时代周报》消息称,德国调查人员认为,袭击由一个6人组成的团体实施,他们实施破坏时使用的游艇是从一家在波兰注册的公司租用的,所有者为两名乌克兰公民。虽然调查人员已大致重现了“北溪”管道被炸的过程,但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是谁指使这个破坏团体实施的袭击,所以理论上此次袭击破坏仍有“假旗”行动的可能性。
报道称,这个由6个人组成的团体参与了将炸药运到现场的行动,其中包括游艇船长、两名潜水员、两名潜水助理和一名医生。据《时代周报》报道,这6个人使用的都是伪造的护照,因此他们的真实身份尚不清楚。
《卫报》继续描述称,这艘游艇于9月6日从德国港口城市罗斯托克起航。据《时代周报》消息,此次秘密行动的设备之前由一辆卡车运到该港口;而该游艇返航后,调查人员在游艇内的一张桌子上发现了爆炸物的痕迹。
有关“北溪”事件的最新爆料,《卫报》说,德国政府表示德方的调查尚未得出结论。一位德国政府发言人说,瑞典、丹麦和德国此前表示,他们的调查仍在继续,但仍没有得出结果。德国方面对有关“北溪”的最新爆料持谨慎态度。
美国《纽约时报》当地时间7日的爆料,经美国官员审查的新情报信息显示,一个“亲乌克兰”的团体于2022年9月袭击了“北溪”天然气管道,破坏分子极有可能是乌克兰人或俄罗斯人,或者两者兼有之。这些美国官员透露,没有美国或英国公民参与其中。而由于讨论的是机密情报和敏感外交事务信息,这些美官员要求匿名。目前美方对此还没有得出确切结论。
新的爆料引发多方关注。《纽约时报》称,乌克兰政府和军方情报官员表示,他们没有参与此次袭击,也不知道是谁发动了袭击。乌克兰总统顾问米哈伊洛 波多利亚克发推称,乌克兰“与波罗的海的事故无关”,并且他没有关于“亲乌克兰”的“破坏团体”的信息。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发文表示,是那些不想在法律层面进行调查、想方设法转移公众对事实的注意力的人,允许媒体披露这样的消息的。
5、德国国务秘书:停止进口俄天然气
给德国带来巨大压力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3月8日报道,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库基斯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天然气进口量在全部天然气消费量中占比超过一半,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决定给德国带来了巨大压力,事实证明俄罗斯燃料非常难以替代。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过去几十年来,俄罗斯向欧洲供应了大量天然气,这些天然气供应在这些地区的发电和家庭供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仅“北溪-2”天然气管道每年就可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超过了德国年消耗量的百分之五十。
俄乌冲突发生后,包括德国在内的大多数欧洲国家大幅减少了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这直接导致了欧洲地区天然气价格飙升,民众苦不堪言,据哥伦比亚大学数据显示,德国2022年第四季度的普通家庭天然气价格是2020年的将近四倍。
6、雪佛龙CEO:俄乌战争已从
根本上改变天然气市场
据获悉,雪佛龙公司(CVX.US)首席执行官Mike Wirth周一表示,从长远来看,俄乌战争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影响比石油市场的影响更大。Wirth表示,欧洲已经不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未来也无意改变这一现状。他补充说,从俄罗斯到欧洲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瘫痪意味着变化将是持久的。Wirth称:“我认为,天然气市场在结构上的变化是时间最长的。”
俄乌战争和随之而来的西方制裁颠覆了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并中断了来自俄罗斯的供应。Wirth指出,俄罗斯的石油仍在进入市场,只是成本有所不同,因为船只将俄罗斯的原油和燃料运送到没有实施制裁的国家需要走更远的距离。他补充说,这使得石油市场和物流紧张,容易受到任何意外供应中断的影响。
Wirth称:“没有太多的周转能力,也没有太多的库存能力,但有很多限制……今天发生的意外事件将创造不同的平衡。”
Wirth表示,保持安全、可负担的供应,同时管理向未来低碳产业的能源转型,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之一”。Wirth认为,无序的能源转型可能是“痛苦和混乱的”。他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要过早地关闭A(现有)系统,不要依赖于一个还不存在、也没有得到验证的系统。”
7、丹麦学者:“北溪”爆炸
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暂无合适补救措施
自2022年9月“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后,丹麦科学家联合多国研究人员对事发海域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爆炸事件对波罗的海海域以及海洋生物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难以估量。
汉斯·桑德森是丹麦奥胡斯大学环境科学系高级研究员。他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展示了“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对于环境危害的调查研究结果,并表示目前没有合适的补救措施。
奥胡斯大学环境科学系高级研究员 汉斯·桑德森:我们知道总共发生了四次爆炸,每次爆炸都产生了约500千克TNT炸药的直接冲击波。任何爆炸都可能对生物造成伤害,距离爆炸半径约4公里范围内的鱼类和哺乳动物将被杀死;距离40或50公里范围内的哺乳动物会出现听力损失。
桑德森教授表示,爆炸发生在以前倾倒过化学废物的地区附近。因此,爆炸将数十年积累的污染释放回海洋环境。研究人员估计有250000吨受污染的沉积物。爆炸释放出含有有毒物质的沉积物,这些物质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种群。同时,在爆炸发生的六天时间里,“北溪”管道释放了大量甲烷气体,排放量相当于约1500万吨二氧化碳。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