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行业新闻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德尔科技IPO:百亿“独角兽”利润腰斩,光环之下,风险几何?

来源: 更新:2025-02-25 10:01:18 作者: 浏览:806次

导语:当一家公司左手举着“硬科技独角兽”的招牌,右手攥着业绩下滑的财报,头顶还悬着股权代持的争议,这场IPO大戏注定比《繁花》里的商战更跌宕。德尔科技用一年内估值暴涨131亿的资本神话,和三年利润腰斩的财务剧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科技股的冰与火”。 


德尔科技于2023年6月30日提交上交所主板IPO申请,7月27日进入问询阶段,2024年12月完成财务资料更新后,审核状态由“中止(财报更新)”恢复为“已问询”。2025年2月13日,德尔科技IPO首轮问询函回复披露。这家号称“打破西方垄断”的氟化工企业,终于将上市进程推入新阶段。从2023年6月递交申请到如今,其IPO之路堪称“一波三折”——先是因财报更新中止,后又因股权代持、业绩波动被监管连环追问。若成功上市,这家估值175亿的“硬科技明星”,或许能成为A股半导体材料板块的新标杆,但投资者更关心的是:光环之下,风险几何? 

德尔科技的故事始于一位水泥厂工人的逆袭。创始人华祥斌从龙岩水泥厂技术员起步,2014年跨界氟化工,十年间将公司打造成国内唯一实现电子级三氟化氯量产的企业,产品打入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全球半导体巨头的供应链。招股书里写满了“卡脖子技术突破”“国产替代先锋”的标签,271项国内专利、6项国际专利的“技术家底”,更是让其在资本市场赚足了眼球。 

但技术光环难掩财务隐忧。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利润从3.03亿元骤降至1.11亿元,近乎腰斩;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0.58亿元,仅达2023年全年的一半。业绩“跳水”的罪魁祸首,是新能源电池材料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崩盘,行业周期下行叠加产能过剩,让这块曾占营收40%的业务成了拖累。更尴尬的是,公司一边用“半导体材料收入增长”安抚市场,一边却将IPO募资的64%砸向新能源材料扩产,28亿新增产能如何消化?看看六氟化硫产能利用率从111%跌至80%的历史,投资者难免捏把汗。 

若说业绩波动是行业通病,德尔科技的“资本操作”则更具争议。2022年8月,公司以1.3元/股的“白菜价”向高管持股平台龙岩翊科授予股权,同期外部股东入场价高达17.09元/股。按上市估值计算,这批股权账面浮盈超10倍,而公司为此计提的1.16亿元股份支付费用,直接吞噬了利润。更有意思的是,实控人黄天梁、华祥斌在IPO前夕紧急解除代持,涉及股份估值1.62亿元,时间点之精准堪比“卡点交卷”。 

当普通股民还在为业绩下滑揪心时,四位高管已提前“上岸”,2022年董事长华祥斌年薪169万元,三位副总裁薪酬均在百万以上,四人合计超570万元。相比之下,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却常年低于同行均值,2022年研发费用仅1.84倍于行业底线,被调侃“重激励轻创新”。 

抛开争议,德尔科技的产业价值不容小觑。其电子特气产品市占率多个全国第一,三氟化氯、一氟甲烷等“卡脖子”材料获生态环境部独家配额,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已用于第四代存储器生产。随着募投项目落地,公司有望成为国内电子化学品“品类最全、技术最强”的龙头。 

但资本市场从不相信“单相思”。下游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六氟磷酸锂价格能否回暖、28亿新增产能消化能力,是悬在德尔科技头上的“三把刀”。若国产替代的故事抵不过业绩波动,175亿估值恐难逃“泡沫质疑”。 

德尔科技的IPO,像极了一部科技创业片的经典剧本:草根逆袭、技术突围、资本狂欢,却也夹杂着人性博弈与周期阵痛。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看到其“硬科技”底色下的国产替代红利,也需警惕估值泡沫与治理风险。毕竟,在A股的舞台上,再华丽的技术叙事,最终都要用真金白银的业绩来续写。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