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展会信息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展会信息

【气体人】黎文宇:背着房贷创业,构筑中国气体行业的“隐形卫士”

来源: 更新:2025-04-09 09:35:33 作者: 浏览:176次

文/慕容素娟采编团队

主编介绍:慕容素娟,大话芯片研究院院长,书籍《芯人物(一)》、《芯人物(二)》、《芯火燎原---芯片人才自主培养探路》、《中国智慧家族产业启示录》等作者。曾就职于华为公司、中国电子报社等机构,在科技产业深耕十多年。

 

【本期人物】黎文宇,北京市华宇博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学士、比利时列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法国布雷斯特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北方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产业导师、高级工程师、中共罗定市政协委员、广东省罗定市政府招商顾问、北京罗定企业商会会长、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校友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校友会副会长。2011年创办华宇博泰科技,深耕高端分析技术及仪器设备的研发、配套工作。其配套的“等离子发射气相色谱法”精密仪器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创新了国内0.1ppb-1ppb级别的分析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并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摆脱国外的“卡脖子”问题。多次被聘为国家气体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气体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分析分会委员,发表多篇优秀论文,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其公司是国家GB/T37182-2018《气体分析----等离子发射气相色谱法》提出及主要起草单位。

图示:黎文宇

在当今的科技时代,气体分析仪器如同工业领域的“隐形卫士”,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的安全与进步。它们不仅是确保工作环境安全、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更是推动技术革新的关键力量。无论是保障航天任务的成功执行,还是支撑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气体分析仪器都在幕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同时,在冶金钢铁、特种气体、石油化工、制药、食品加工、文物保护等众多行业的发展进程中,高端及定制化气体分析仪器始终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黎文宇,就是我国气体分析仪器领域中的一位建设者。他说话严谨,行事理智冷静,这或许与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关。2002年他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就从事这个行业,先后在两家专注于气体检测和分析的企业工作。工作8年积累一定的行业经验后,2010年,尽管当时还背着房贷,黎文宇毅然决定拿出全部积蓄——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踏上了创业之路。从单枪匹马起步,到后来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直在气体分析仪领域不断深耕。

 

创业至今近15年间,黎文宇带领团队完善和研发“等离子发射气相色谱法”各种分析仪器的不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解决了该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减少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如今,黎文宇创办的华宇博泰科技,已成为气体分析仪器领域的排头兵,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石油化工、航天航空、核能研究等多个关键领域提供国际水平的检测技术和分析设备,更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背着房贷,只身踏上创业路

 

2002年,黎文宇大学毕业后应聘进入北京一家研究所,从事技术相关工作。这家研究所主要做室内气体质量检测,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气体行业,对气体检测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年后,他离开了事业单位,进入到一家企业上班。“我刚入职时,特种气体还没浮出水面。老一辈工程师虽然也做了一些相关的自主研发,但对气体纯度和质量要求并不高。公司那时主要做空分设备的专业分析仪器。”谈到刚就业时的行业背景。

 

之后,国家重点扶持了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我国开始进行初步研发,但技术尚不能跟国外媲美。“后来,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尤其是石油化工产业,采用了很多国外技术和设备。”黎文宇说道,比较同步的是他们的业务也逐渐扩展到石油石化行业,包括氯碱、煤化工等化工领域。

 

2004年左右,我国特种气体进入初级发展阶段。黎文宇的业务范围,也扩大到了这个新兴且重要的气体细分领域。工作中,他稳扎稳打,不断积累蓄能。

 

2009年他离职,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入其他公司,担任技术销售,有几家500强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薪资待遇也不错;不过,所从事的工作不再专精于技术和仪器设备,这与他近10年的从业经验有偏差。第二个是自主创业。

 

最终他选择了创业这条路。黎文宇解释道:“基于我对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了解,专用型科学仪器的发展前景好、空间大。我想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看看自己能走多远。”

 

带着这样的初心,黎文宇在2010年筹备成立北京市华宇博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即便对行业和自己有信心,创业二字对他来说,依旧压力重重。

 

在家人的态度上,由于家里每月还要还房贷,处在解决温饱的阶段,加上创业失败的几率通常比较大,黎文宇又无法给家人一个肯定能成功的答案,为此家人对他创业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同时,还有资金压力。当时黎文宇拿出了北漂这些年积攒的全部身家——30万元,投入进去。他租了一间小办公室,当支付完房租,以及一些日常开销后,手上已所剩无几。

 

此外,他还面临着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由于所处行业特殊,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他很难再花高薪聘请专业技术团队。

 

为此,创业前期,他不得不独自一人起步,支撑起了整个公司的运转,同时兼顾技术和销售工作。

 

要想让公司经营下去,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接到订单。黎文宇对自己的境况进行了分析:“我有从业经验,所以不会没订单。不过,第一笔就签下几百万大订单的可能性也不大,这类订单对团队、产品以及综合实力都有要求。”为此,他将目标锁定为中小型订单。

 

因为战略目标精准,又有近10年从业经历积累的人脉资源,一些老客户信任他的技术和产品,愿意与他的创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起步不到100天,他迎来了第一笔订单,30万元左右的金额。这就样,市场局面慢慢被打开。在老朋友们的助力下,加上黎文宇自身的行业积累,创业第一年,他就实现了200万元的营收。

 

欣慰之余,他也发现了问题:“身兼数职容易分心,而且光凭我一个人做技术,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着重搭建技术团队。”

图示:参加半导体产业链的培训班,分享半导体特种气体分析技术

第一年的营收让他只敢招1个人,不过他并没有将有限的人才全用到技术上。黎文宇有自己的考量:“人员增加就意味着各项开销翻倍,那么相应的业绩也要翻倍才能实现发展。”招来的人主要是加强技术售后服务,同步也要去开拓项目。

 

令人欣慰的是,2个人的团队第二年营业额接近300万元。

 

不过,黎文宇没有一丝的松懈:“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年,我们仍处在动荡期,不能抱有一丝幻想。”

 

 

跨越死亡魔咒,在气体分析领域站稳脚跟

 

在5年“死亡魔咒”期内,黎文宇诚惶诚恐,时刻提醒自己要谨慎再谨慎。

 

“虽然公司每年都小有盈利。不过,想要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在扩充规模、拓展业务的同时,还有很多要完善和提升的。”黎文宇认为,“作为高精技术型企业,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技术积累,这是我们这类企业得以发展的根基。”

 

黎文宇能想到的,最直接、有效的技术积累途径,就是引进外国先进气体分析设备和技术。2012年时他将法国公司的微量痕量气体分析仪及技术引入中国,为我国大众工业气体、天然气和纯气等气体细分领域,提供更精密的仪器和高于均值的专业技术。

 

在创业路上,当自己的“装备”升级后,遇到的挑战也会更强大。

 

黎文宇的第一难,恰恰就与技术有关。“当时国内对微量痕量技术的掌握不完善,也不全面。”他坦言:“虽然我们团队不乏高学历人才,但在个别项目的调试过程中,仍无法做到完全按照国外的指标参数调整好。”

 

“在技术上差之毫厘,数据上就失之千里。”误差问题让他深刻体会到,“国内外在气体分析仪的技术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必须真正掌握微量痕量技术。”

 

这成为了黎文宇搭建起专业技术团队加速器。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技术团队得到完善后,资金运作又出现了问题。虽然黎文宇的企业是盈利的,但有些订单未能如期支付账款。但他们对外支付的钱又必须要及时,以致于公司出现四五十万元的资金缺口,银行贷款批不下来。

 

黎文宇压力非常大,无奈之下,只能找亲朋好友四处借钱。创业已有一段时间,又来借钱?亲朋好友起初是感到吃惊的,有些甚至对他的公司业绩和后面发展都有了疑问。经过一番周折后,黎文宇才凑了几十万,最终把资金问题解决。

 

他提道:“这是很多初创企业常遇到的问题,看似无伤大雅,但往往能压垮一家蒸蒸日上的创业公司。”

 

此外,对于创业者而言,不仅要掌握行业的专业技术,想要运营好一家公司,还应该关注和学习工商、税务、外贸等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才能避免行差踏错,为此,黎文宇在不断地学习经营管理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之外的知识。

图示:2013年前往加拿大LDETEK 总部参加为期1个月的技术培训,学习其系列产品,研究市场战略

虽然充满诸多困难,但他内心坚定、战略打法精准,公司逐步打开了局面。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发展:“我们跟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建立了常规化的合作。比如美国空气化工、林德气体等外资企业,还有国家计量院、原子能研究院等国字头院所,并且产品和服务获得了合作方的认可。”

 

与这些大客户的合作,使得企业营收突破千万元,第6个年头达到1500万元规模,团队扩充到十几个人。

 

直到这一刻,黎文宇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到此时,创业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持续“搬砖”,助力我国特种气体解决“卡脖子”局面

 

 

与初创期不同,在现阶段中国科学仪器市场大背景下,黎文宇认为今后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如何根据产业政策的变化,为企业把握好未来方向。“目前国家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升级,科技型企业想选对赛道不落后,并不容易。”黎文宇分析认为,“有的产业可能刚冒头,马上又销声匿迹了;有的虽被大家认定会发展起来,但受国际政策限制,如何发展还需探索。”第二大挑战是如何创新。

 

面对第一个挑战,由于产业政策的变化和风向是不可控的,对企业带头人的敏锐度和判断力则要求非常高。相对而言,第二个挑战是黎文宇可以把握的。

 

随着特种气体和超高纯气体在半导体、航空航天、核能,以及暗物质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气体分析仪器和技术的份量越来越重。“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尖端精密气体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因为特气的特殊性和痕量分析的高标准,分析方法必须既能确保数据准确,又要具备安全性。”黎文宇指出,“目前市场的产品大部分是以氦气作为载气的离子化色谱。而我们公司的PED等离子色谱仪则可以使用氖气或运行成本更低的氩气、氮气作为载气,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氦气是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高新产业发展和民生健康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但我国氦气资源匮乏,仅占全球氦气总资源的2%,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一旦国外在氦气出口上对我国“卡脖子”,中国的氦气供应将“受到极大限制”。

 

对行业和局势的敏锐,让黎文宇意识到必须要攻破这个“卡脖子”的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团队创新推出了不同载气的等离子发射色谱仪、电子流量 ppb级稀释系统等等。完善和提升行业的应用水平。

 

“等离子发射气相色谱法和配套设备,除了能用氦气做载气外,还可以用高纯氩气、氮气、氖气。”黎文宇很自傲地说,“既节约成本,又摆脱了对稀有气体氦气的困扰。”一定程度上助力中国气体行业,摆脱了“卡脖子”难题。

 

“行业发展到现在ppb级和ppt级,分析难度大、门槛高。”他解释道:“不同于一般的分析技术,这个分析难度量级不仅涉及到分析技术之外的内外部系统配套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还涉及到人员的操作和应用经验。稍有差池,就达不到目的和效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高难度的分析技术,就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团队。黎文宇说:“如果用时间来量化技术,要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才能对这种技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团队整体的业务水平,黎文宇规定公司每年都要进行培训。“我们同加拿大的LDETEK是点对点的商业合作企业。”他解释道,“双方的高层和高级工程师,会去对方企业进行培训,彼此了解学习。”这种培训,他前后参加过3次。

图示:2017年受邀参加加拿大LDETEK 总部为期1个月的技术培训,深入系统学习其新产品及新应用技术

在每年往复的培训过程中,黎文宇团队收获颇丰,不仅深入学习到了对方的先进之处,而且通过面对面接触,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和交情。此外,通过培训互通行业信息有无,推动彼此发展。

 

现在黎文宇的团队规模扩大到了30人左右,年产值在6000万元到7000万元之间。合作的企业更是广泛分布于国内外高精尖技术领域第一梯队,如华为、中芯国际、台积电、中国电科、三星等等。此外,他们公司接连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和全国气体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单位的资质认证,还是国家GB/T37182-2018《气体分析一等离子发射气相色谱法》提出及主要起草单位。他个人也被聘为北方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产业导师、国家气体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气体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分析分会委员。2015年,他们团队联合中国国家计量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向国家标准委提交了建立《气体分析-等离子发射色谱法》国家推荐性标准的草案,并获得批复,该行业标准正式颁布。

 图示: 2023年在国际气体产业活动展位上和10多个国家的气体企业领导人进行深入的交流

自己之所以能顺利走到今天,黎文宇认为:“对于高精技术行业,深耕是成功的关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深刻体会到,“没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就无法了解技术难点,也找不到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力点。”

 

谈及气体分析仪领域的未来,黎文宇觉得:“挑战虽多,但机遇也很多。”2006年之后,是中国特种气体的成长期,我国不断攻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硅烷、超纯氨等重要特气实现国产化,行业快速发展。与之相应的,国产气体分析仪在这一阶段也迎来了大发展。

 

“目前我国气体分析仪处在中端位置,以普及型设备为主。对精度要求高的仪器,国外仍略胜一筹。”尽管如此,黎文宇却很看好国产气体分析仪的高端市场:“当前国家正大力扶持自主研发生产,未来15年,国产气体分析仪领域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企业大可以积极地去占领高端科学仪器市场。”他进一步推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可能是智能化、微型化、快速检测,以及高精度几方面。”

 

“目前,我国气体分析仪市场主要集中在中端普及型设备,对于高精度仪器,国外产品仍具优势。”尽管如此,黎文宇对国产高端气体分析仪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国家正大力扶持自主研发生产,未来15年,国产气体分析仪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中国企业有望在高端科学仪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智能化、微型化、快速检测及高精度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创业十五年,黎文宇和他的团队从寂寂无名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掌握了国际先进气体分析技术及设备的领军企业,用可靠的设备、技术和人才,托举着中国气体行业前行。

 

黎文宇感恩自己能有这样一番机遇,用技术和产品服务于行业,同时也被行业洗礼。他深深感受到气体分析仪的魅力,以及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推崇和以精密分析数据为指导,才能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仪器是“眼睛”分析数据是“心灵窗口”,是企业乃至国家的维护安全和提升质量的“中流砥柱”。他说:“国家强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何其有幸在行业内一直坚守!未来,我会继续为行业‘搬砖’做事,把市场、技术、国产化设备做的更好,为国家强盛添砖加瓦。”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