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素娟采编团队
主编介绍:慕容素娟,大话芯片研究院院长,书籍《芯人物(一)》、《芯人物(二)》、《芯火燎原---芯片人才自主培养探路》、《中国智慧家族产业启示录》等作者。曾就职于华为公司、中国电子报社等机构,在科技产业深耕十多年。
【本期人物】
周卫东,简阳市川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1983年至1987年在第15军45师(著名的上甘岭部队,黄继光曾在这个部队)担任班长,退伍后进入简阳市电力公司,先后担任团委书记、机关支部书记。2002年,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创建川力机械。当前,已发展成为成都市规模以上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周卫东心系社会公益事业,在个人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资助了2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疫情期间,他带领川力机为武汉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医疗机构赶制氧用阀门。先后获得了“成都市最美退役军人”、“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图示:川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卫东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阀门无处不在,从家庭水龙头到工业管道系统,它们都起着控制流体流动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处理和储存液化天然气(LNG)、液氧、液氮等低温介质时,普通阀门往往无法胜任。这时,专门设计用于极端低温环境的低温阀门便成为关键组件。这些阀门的工作温度范围通常为-196℃至+200℃,其设计充分考虑了极端低温环境下的特殊需求。
低温阀门广泛应用于空气分离设备(空分设备)、液化天然气、医疗行业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十年前,中国的低温阀门行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和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国内低温阀门领域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如今,中国不仅在快速追赶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甚至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超越。
周卫东,正是中国低温阀门领域的行业先锋。他曾在第15军45师担任班长,这支部队曾走出过特级英雄黄继光。1983年至1987年,四年的军旅生源锤炼了了坚韧不拔的精神。退伍后,周卫东进入简阳市电力公司,先后担任团委书记、机关支部书记。2002年,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周卫东创办简阳市川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力机械”)。在他的带领下,川力机械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市规模以上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2022年,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圆满成功,这是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其中,火箭发射工位保障所需的滤芯等产品正是由川力机械研发。这项技术的研发成功,结束了国外对该领域滤芯核心结构长达5年的技术封锁,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随着商业航空、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兴热门应用的涌现,对低温阀门的需求持续高涨,周卫东又迎来了创业20年之后的又一波产业浪潮。
2025年,受大环境影响,市场疲软,川力机械开源节流,目前仍加班加点的生产,保证完成客户的交货期。
19岁当空降兵
4年军旅生涯奠定人生底色
1983年,周卫东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在一次篮球场上,部队的人注意到了这个近一米八的高大年轻人(身高一米七九),并问他是否愿意当兵。就这样,19岁的周卫东踏上了军旅生涯的道路。
“我加入的部队,是黄继光生前所在的部队。”周卫东自豪地谈道。这支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也是著名的上甘岭部队。“我们空降兵服役期是4年,这是我们中国唯一的空降兵部队。”在这四年里,他跳伞多达40次,其是跳伞前的体能准备阶段,他们需要围着小型机场跑一圈,大约七八公里。
图示:部队跳伞前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不仅增强了他的体力,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力。此外,还培养了他做人的良好品质,包括自律自控:“我一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更好。”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他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
退伍后,周卫东被分到供电所上班,由于在部队时负责新闻报道打下的写作功底,使他工作后因为写了一篇报道,在当地影响很大,他就被调到了电力公司,期间又写了很多文章,相继发表在《中国电力报》、《西南电力报》和《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上。由于出色表现,先后担任团委书记、机关支部书记等职务。
尽管收入并不丰厚,但周卫东始终认为帮助他人是一种责任,他用稿费、公司奖励以及自己的工资节余资助了两名贫困学生。(其中一位现在已经在军工厂上班)
这种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了他日后创业路上的重要支撑。
2002年,国家提倡创新创业,周卫东与另外2个朋友3人创办了四川省简阳市川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川力,寓意着三个人的力量。
最早他们是做一家铜材厂在成都的总代理。“后来,另一位创始人刘总对我说,你有那么好的人缘关系,有那么好的基础,我们干脆一起办个厂”,周卫东提及。
当时,他们每人出资12万元,共计36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但很快发现流动资金不够了。周卫东主动拿出了4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
80-90年代,会开车的人不多。他们去跑业务,周卫东前前后后一个人开车,从简阳开到宜宾,又从宜宾开到重庆,从重庆又开回开到成都,一个人大概开了接近1000公里。
虽然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但是这种拼搏精神,使周卫东从未犹豫过。他说“如果做,我肯定要把它做好,拼着命去做。”
就这样,川力机械办了起来。
背着阀门找客户
靠品质和服务赢得市场
在2000年成立之初,川力机械便确立了其致力于制造最优质阀门产品的目标。“刚开始还是很艰难,我们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在推销的时候,我们是背着阀门去找客户。”周卫东回忆道。
与兰州一家公司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它是甘肃省的省属企业,如果这家工厂用了我们的产品,那么进入其他企业就没有什么问题了。”通过一位四川老乡的引荐,周卫东和他的团队得以将产品展示给厂里的高层。他们记得非常清楚,产品被带到会议室,逐一拆开阀芯和阀盖进行检查,并进行了试用。最终签订了一份风险极大的合同:对方要先试,如果中间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就收不到钱;如果没问题,则继续合作。
尽管面临巨大风险,军人作风的周卫东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合同:“我对我们的产品非常有信心;如果真是质量不行,收不到钱,我也心甘情愿。”幸运的是,第一套阀门表现出色,这次成功的合作不仅为川力带来了信心,也为后续合作铺平了道路,至今双方仍在持续合作。
还有一次,他们前往重庆的一家企业推广产品。巧合的是,该企业当时使用的阀门出现了质量问题,而这些阀门来自另一家供应商。得知这一情况后,川力立即向该企业推荐了自己的阀门产品,并表示愿意提供样品进行测试。“你们的产品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用你们的。”企业负责人说道。
于是,周卫东一行人从随行携带的产品中选取了一款进行现场测试。经过细致的检验和实际操作,阀门表现出色,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客户的预期。这次成功的试用体验不仅赢得了这家企业的信任,还开启了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能在客户合作中如此顺利地打开局面,源于他们的高标准用材。为了确保每一款阀门都能达到最高标准,周卫东坚持使用大厂的原材料:“我们用的铜材,是沈阳的铜材;不锈钢,用的是宝钢的和抚钢的。铝材,我们是用重庆的西南铝。”
此外,他们选用的许多关键部件,比如“三氟”,都是来自国外的供应商。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三伏”进货渠道,周卫东曾亲自前往德国,步行走了超过3万多步,大约20多公里,只为了寻找最佳供应商。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
由于阀门作为配套性产品用于设备中,有时客户的配套设备出现问题,会把责任归咎于阀门环节,导致扯皮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周卫东遵循一个原则:“先解决问题,然后再讨论责任归属。”最终,尽管90%的问题非阀门质量问题,但始于客户需求,忠于客户满意的服务精神一直是川力的理念。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他们通过提前进行技术交流,确保双方对需求有清晰的理解,从而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川力与西安的一家商业航天公司的合作案例尤为典型。当时客户有意采用截止阀而非球阀。虽然对于川力而言,球阀利润更高,但他们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最适合客户的解决方案。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增强了客户的信任感。
图示:为510所生产的气动阀交付签字仪式
为了满足高标准的需求,川力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提供了全面的售后服务。“我们会派人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设备维护,确保运行无误。无论是军工厂还是众多商业航天公司,我们都提供现场支持和服务。”
“认认真真做产品,才有销路。”周卫东坚定地表示,“依赖低价竞争无疑是条死胡同。我们必须依靠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25年上半年订单已排满
阀门的应用非常广泛,需求量也非常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气体阀门的需求日益增加。“我们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开发适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高性能阀门。”川力公司创始人周卫东提到。例如,在2018年冬奥会期间,张家港的三个加氢站所使用的阀门全部由川力提供。此外,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厂正在开发氢能源重卡车,其中三台车中有两台使用的是川力的阀门,一台使用的是德国的阀门。经过三年的实际运行测试,川力的产品表现与德国产品几乎没有差距,但价格却低了好几倍。
“如果今年四五月份那家中型汽车下线并投入运行,我们的订单量将会大幅增加。”周卫东充满信心地说道。
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该火箭使用了川力自主研发的滤芯技术,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长达五年的技术封锁。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周卫东和他的团队决定自主研发滤芯技术,经过反复推敲和实验,通过半年的研发攻关,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
“现在,川力产品质量不比国外的产品质量差,但是价格却远低于国外产品价格。”周卫东自豪地说。近年来,随着商业航天的逐步推进,对滤芯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并且在关键部件上优先使用国产产品以替代进口。当前,川力已相继与国内几家航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商业航天领域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每一个产品都需要到我们公司来验货,确保符合标准后才会发货。”周卫东指出。
与此同时,川力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已出口到俄罗斯、伊朗、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甚至即将进入韩国市场。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川力正在办理相关认证。周卫东强调:“一旦这些证书拿到手,未来我们的市场会更大。”
图示:重庆气协秘书长带客户来厂考察
通过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川力公司在多个高精尖项目中取得了突破。例如,与李政道研究所合作,为四川锦屏电站开发用于暗物质研究的氙气阀门。氙气的价格比黄金还要高,一个小罐的氙气价值超过一亿元。通过与上海交大的合作,川力成功进入了这一高端领域。
关于今后的发展策略,周卫东总结道:“我们就专注阀门,专注低温高压阀门。”
“没有白活一生”
愿意继续挑起重担前行
在周卫东的带领下,川力机械已成为一支160多人、营收1亿多的企业,并成为成都市规模以上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图示: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国际硕士班到厂交流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周卫东心系社会公益事业。在他刚退伍参加工作时,尽管个人收入并不高,他依然资助了两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疫情期间,他带领川力机械为武汉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医疗机构赶制氧用阀门,确保了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关键设备供应,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先后获得了“成都市最美退役军人”、“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我感觉自己没有白活一生,没有辜负当兵这四年的路程。”周卫东自豪地表示。正是当兵的经历为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塑造了军人的品质,这种品质也决定了川力公司要做高端、高品质的产品。
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周卫东将军人的品格融入到他的事业中,并转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企业上下班用的是冲锋号,连一些军工单位的合作方到他们公司去时,都感觉得到川力机械的军人作风。
周卫东经常对员工说,“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挣工资拿钱,而是应该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川力机械为员工提供一个平台,不仅让员工有机会走进卫星发射中心,还让员工接触到中国许多大型军工企业。没有这个平台和供货关系,不可能走进这些企业的。他希望公司能为员工提供了成长、积累和沉淀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我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归宿,有一个好的事业。”周卫东满怀希望的说道。
尽管1964年出生的周卫东如今已60出头,完全可以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但他并没有选择停下来。随着业务的日益繁忙,有时与客户交流完回到家已是凌晨一点多。爱人和女儿曾劝他不要这么拼,但周卫东却将责任转化为了强烈的使命感。
“我愿意继续挑着重担,带着大家一起前行。”他坚定地说道,“带领我们的团队更加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 这不仅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对每一位员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