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素娟采编团队
主编介绍:慕容素娟,大话芯片研究院院长,书籍《芯人物(一)》、《芯人物(二)》、《芯火燎原---芯片人才自主培养探路》、《中国智慧家族产业启示录》等作者。曾就职于华为公司、中国电子报社等机构,在科技产业深耕十多年。
【本期人物】
朱进军,1967年出生,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低温装备制造领域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就职于河南开封空分集团、河南开元空分集团以及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2009年,创立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随后相继成立南阳杜尔气体装备有限公司、杜尔气体装备常州有限公司,构建了一个覆盖广泛的低温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目前,公司业务已经扩展至亚洲、欧洲、非洲及南美洲四大洲。
图示:朱进军
在能源领域,低温储罐对于液化天然气(LNG)的储存至关重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此外,液氢作为未来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其储罐的设计、制造要求更为严格,需具备更高的保温性能和安全性,以应对零下253摄氏度的极低温度。通过安全储存和高效运输液态气体,低温储罐不仅支持大规模工业应用,还在推动绿色能源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我国,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低温储罐行业迅速发展。本土企业逐渐崛起,逐步缩小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特别是在LNG和液氢储罐领域,中国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了部分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苏州杜尔的创始人朱进军,1992年大学毕业后,从基层做起,在车间与一线工人一同操作,亲身体验了从手工电弧焊到自动焊接技术的转变过程。在行业沉淀了17年后,带着对中国低温制造装备发展前景的信心,朱进军于2009年踏上创业之路,成立了苏州杜尔。
公司成立初期,正值国家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苏州杜尔也顺势抓住这一机遇。在杜尔发展中,实施了两次关键的战略转型,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顺应国家对天然气储存政策的调整,杜尔团队成功研发并投产了LNG不锈钢全容罐,打破了国外垄断,价格降至原来国外定价的35%。
当前,杜尔已成为一家拥有500多名员工、产值达到10亿元规模的企业。朱进军坚信,企业的成功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主义的理念。
专业学习与基层历练
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1992年,朱进军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这一阶段的学习为他后续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大学对我而言,是非常难忘的,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打开了我的人生格局。”他回忆道。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通常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这种分配制度旨在确保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朱进军被分配至河南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当时我们还是属于国家包分配”,他分享道,“开封空分集团是在苏联援助下成立的企业,专注于空气分离设备的制造,是机械工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前身)的重点企业。”
在开封空分集团,朱进军主要负责编制各类加工工艺流程。“用什么样的设备、什么样的方法,第一步怎么做,接下来如何做。”他描述道。这一阶段的工作使他对生产流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显著提升了个人技能。在开封空分集团,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干就是12年。
在开封空分集团,这份被视为“铁饭碗”的工作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稳定与安全。然而,对于朱进军而言,这里只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他说道:“在开封空分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内心渴望更大的挑战和发展空间。有时候,人需要离开舒适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就在这时,命运为他带来了转折点。2004年,河南开元空分集团有限公司在初创期,需要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邀请朱进军一起干一番事业。
于是,朱进军加入开元空分团队。在开元空分工作的4年间,他不仅没有脱离技术一线的工作,还承担起了质检部部门管理和公司发展的重任。“在开元空分,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升华,眼界也更加开阔”,他回忆道。
尽管之后他曾短暂任职于中集圣达因,这一段经历对他来说更像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让他心潮澎湃的是,在这段经历后,一个新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萌芽——创业。
“你42岁不闯一闯
要等到52、62?”
在2009年的春天,朱进军心中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春天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季节”,他回忆道,“我当时已经40多岁了,想着不能再甘于平庸一辈子,是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拼搏一番。”
然而,从有想法到真正踏上创业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最核心的推动力量,其实是来自他的夫人。“最核心的还是归功于我夫人”,朱进军提及,“我爱人对我说,‘你今年42岁了,如果再不闯一闯,等到52岁你都闯不动了!你准备到52岁闯,还是等到62岁再闯?’”
从朱进军的职业历程来讲,从国营企业到民营企业,待遇地位有所增加,但创业仍让他有些犹豫。他的爱人鼓励说:“创业失败不是问题,大不了等于咱们大学刚毕业,一切从头来。根据我们的能力,到任何单位干,待遇都不会低,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独挡几面。”
他的夫人主要负责低温设备的设计工作,而朱进军则在制造部门负责制造工艺文件的编制。两人在工作中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支持,这种默契也为他们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爱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朱进军坚定了创业的决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团队由四五位成员组成,他们中有的是曾经的同事,有的则是多年的朋友,但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朱进军提到当初决定共同创业时一位成员的话:“你都辞职了,也不害怕失去现有的地位和待遇,你的职位待遇都比我们都高,你都有勇气辞职去追求梦想,我们还有什么不敢的?跟着你一起干!”
就这样,他们开始凑钱,朱进军自己拿出20万元,又找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总共出资40万元,与其他合作伙伴一共凑齐了100万元。
这笔钱成为了他们梦想的起点,也标志着一段充满挑战与奋斗旅程的开始。
“在这之后大家再也没有从家里拿过一分钱”,朱进军提到,“公司盈利的90%再次投入到再生产中,剩下的10%用来改善基本生活。”即使到现在,他们依然保持着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不忘初衷,始终追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创业选址,无锡和苏州各有千秋。无锡以其深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著称,而苏州凭借其靠近上海的地理位置,离虹桥机场和高铁站都很近,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此外,苏州聚集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商业环境。“苏州和外边的对接更多一些。”朱进军解释道,“这让我们觉得苏州更适合我们的业务扩展需求。”定位苏州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初期,面对资源有限的情况,创始团队选择了降低个人薪酬来维持公司的运营。“刚起步的时候,大家的工资定得都比较低,因为一开始来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公司的股东。”朱进军讲道,他原来的工资比较高,创业初期不应该将大家出的钱再发给自己,这样做没有意义。他主动将自己的工资降低到了原来的一半不到,并承诺将来盈利后再提高大家的待遇。
在艰难时刻共同克服困难的决心,支撑着他们一路前行。
两次关键转型奠定格局
推出全不锈钢LNG全容罐
朱进军他们创业初期的订单,其实全靠老朋友的帮助。他微笑着说道:“那时候我在开封工作,结识了不少行业内的朋友。大家都觉得‘小朱’这人靠谱,所以当我决定创业时,他们也愿意给我一个机会。”
朱进军借着参加行业会议的机会,邀请了几位曾经的老友——那些公司的高管和老板们来公司看看。“说实话,当时的条件并不好,办公室和车间都很简陋,但非常整齐干净。”他坦率地说。
朋友们知道朱进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七八年,积累了丰富的装备制造工艺和质量管理经验。此外,创始团队成员都是科班出身,并且都有大企业的工作背景。朋友们对他们的产品质量充满信心。他们还制定了一项独特的市场策略:品质中高端、价格中低端。这样一来,产品既具有竞争力,又能满足客户对高品质的需求。
就这样,在朋友的支持下,第一单、第二单接踵而至。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策略,更多的市场订单纷至沓来。
创业一两年后,朱进军对公司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首次重大转型。“创业初期我们只能做一些不需要国家颁发许可证的产品,像空温式气化器之类的。我们决定从气化器向低温储罐方向走,把低温储罐作为公司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朱进军解释说:“虽然都是同属低温产品,但在低温产品当中偏重点不一样,从气化设备发展到储存运输设备。”
这一转型,不仅拓宽了业务范围,也为后续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2016年,他们迎来了第二个关键节点。天然气的储存关系到国家战略和民生方面,国家提出来要用全容储罐来储存液化天然气(LNG),这种储罐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一家投入使用。
为了实现这一技术突破,朱进军他们将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团队。与一些大学的设计院进行技术合作,并且前往德国和日本学习,前后投入了500多万元,最终形成了苏州杜尔专有的技术。
图示:在公司与客户沟通
正是凭借这些努力,苏州杜尔在2016年成功承揽了一个1万方的LNG全容罐项目,并于2017年3月投产。这是国内非常领先全不锈钢的LNG全容罐,这个产品比原来的产品更安全,占地更少,蒸发率低,使用寿命30年。
“这项技术在2016年之前被国外所把持着,国外建造一个1万立方的LNG全熔罐大概需要1.0亿元,建造周期大约是一年半。”朱进军指出:“我们实现国产化之后,价格不到原来的35%,建造周期也大幅缩短。”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迅速打开了市场,还为公司近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年均带来了显著的贡献。
“当初是1万方起步,现在单台的容积已经突破了5万立方。”朱进军自豪地提到。当前,杜尔装备在国内低温罐领域已成为业内的中坚力量。
在研发策略上,他们每年都会抽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品研发,为未来做好储备。目前,已投入2000万元用于液氢储罐的技术研发。氢作为未来的可持续清洁能源,其市场很有可能打开,但并不确定。“无论它是否能迅速发展起来,我们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产品研发需要一个过程,研发出来后还需要第三方机构评审和验证性实验,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年时间。”朱进军讲到。
铸就百年杜尔
坚持长期发展主义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除了苏州杜尔,朱进军又相继建立了南阳杜尔气体装备有限公司、杜尔气体装备常州有限公司。当前,杜尔已成为一家拥有500多名员工、技术研发人员占比15%、产值达10亿元规模的企业。他们投入了2000万元用于技术改革,并与中国石油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上海交大进行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不断蓄能。
朱进军创业历程稳健而扎实,没有遇到过其他常见的创业陷阱。这种平稳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团队的高度一致性和稳健的资金管理。他解释说:“我们的创业团队在思路和方向上非常一致,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核心人员各司其职,有主攻技术的,有主攻生产的,有主攻销售的,有主攻安装的,大家齐心协力,合力就不会散。”
此外,朱进军的性格也影响了公司的资金管理策略。“我本人不太冒进,因此公司资金虽然不算充盈,但够用,发展比较平稳。”他补充道,“扎扎实实稳步前行,虽然可能会慢一点,但我们走得更长远。”
在企业文化方面,朱进军强调了“铸就百年杜尔,成为低温行业卓越的供应商及服务商”的愿景。“这个愿景诠释了长期主义,要注重长期增长和持续发展。”
他们希望通过做大做强企业来“造福人类”。朱进军认为,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工业文明的一部分。“我们的产品不仅创造了财富,还在新疆等地投资建设综合能源补给站和液化工厂,带动地方税收和就业。我们不仅带去了技术和设备,还传播了企业文化,这是一个造福人类的过程。”
在管理方面,朱进军主张按流程按制度让大家放手去干。“我们要让员工在框架内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他说,“我们相信,如果有七八成的成功率就可以放手去做,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完善,逐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杜尔装备从一开始默默无闻的小白,逐步成长为低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进军认为,这就是通过把基础工作做好、把产品做好、把人做好、把团队建好,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长起来的结果。
从一名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创业者、企业家,朱进军将企业做到国内细分领域前列,对于一路走来的经历,他总结道:“踏踏实实做事,所有的事情如果你把基本功做好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伟大。所有的伟大都是建立在平常的日积月累的基本功上。”
正是这种对基础工作的执着追求和长期主义的理念,使得朱进军和他的团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企业管理上,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任何伟大的目标都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