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行业新闻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国际工业气体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

来源: 更新:2025-06-30 09:10:51 作者: 浏览:43次

国际工业气体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将呈现多维度分化与协同并存的态势,核心变量包括技术迭代、区域政策、绿色转型及供应链重构

 

巨头主导与本土崛起的双轨竞争

 

 国际巨头巩固技术壁垒

林德、液化空气、空气产品公司等全球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与技术垄断维持优势。例如,林德以12亿美元收购气体检测公司SenseAware,强化半导体气体纯度监测能力;液化空气与Plug Power合作在加拿大建设年产10万吨绿氢基地,锁定铝冶炼与重卡运输市场。这些企业在高端电子特气、氢能储运等领域的技术壁垒短期内难以被超越。

新兴市场本土企业快速扩张

中国:蜀道装备收购科益气体(年销售工业气体超20万吨),盈德气体与德国BASF合作在马来西亚新建空分装置,通过区域布局抢占亚太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占全球增量的35%。

 

印度:计划2025-2030年吸引外资50亿美元建设电子特气基地,目标替代30%进口气体,已与美国普莱克斯达成合资协议。

 

中东:卡塔尔Gasal Group、沙特IGas等企业通过IG CHINA展会与中国合作,引进智能空分设备与绿氢技术,推动能源转型。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全球前五大企业(林德、液化空气、空气产品、大阳日酸、普莱克斯)市场份额预计从2022年的45%增至2030年的60%。中国市场前五大企业(杭氧、盈德、金宏气体等)份额将从38%提升至55%,国产替代加速。

 

技术革命重塑竞争维度

 

技术革命重塑竞争维度

氢能领域: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零碳制氢”技术可将生物乙醇转化为氢气并联产乙酸,每生产1吨氢气减少9-12吨CO₂排放;德国ABO Energy建成首个全链条绿氢项目,年产450吨绿氢。绿氢成本预计2030年降至2美元/公斤,推动氢能在钢铁、化工领域的应用。

 

碳捕集(CCUS):欧盟CBAM政策要求企业申报碳排放数据,林德、巴斯夫等企业加速部署碳捕集技术,计划2026年前将10%的空分装置升级为低碳工艺。

智能化与数字化颠覆传统模式

物联网平台:美国空气产品公司推出实时监控全球2000余个站点的物联网平台,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现场制气技术:甲醇裂解制氢系统实现即产即用,成本比传统储运低50%,且碳排放减少20%,已在化工、窑炉领域应用。预计2030年现场制气占比将达68%,挤压传统瓶装气市场。

 半导体气体纯度竞争白热化

随着芯片制程进入3nm以下,电子特气纯度要求从99.999%(5N)提升至99.9999%(6N)。林德、液化空气垄断全球80%的EUV光刻用氟碳气体市场,但中国金宏气体、南大光电通过国产化突破,已实现部分产品进口替代,预计2030年国产电子特气市占率将达50%。

 

区域市场分化与政策驱动

 

亚太:增长引擎与技术输出中心

中国:半导体、新能源需求推动工业气体市场年增速达9.6%,电子特气、氢能相关气体需求占比突破40%。2025年中国半导体气体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片,占全球28%。

 

印度:制造业升级带动工业气体需求年增12%,重点发展电子特气与医用氧,目标2030年成为全球第三大航空市场。

欧洲:能源转型与成本压力并存

欧盟碳关税(CBAM)倒逼企业投资低碳技术,液氧、液氮出口需额外申报碳排放,推动巴斯夫、林德等企业部署CCUS。

 

能源价格波动导致工业气体成本上升,2025年欧洲液氧现货价约580欧元/吨(环比+3%),但绿氢项目(如德国ABO Energy)获得政府补贴,长期竞争力增强。

中东与非洲:资源与新兴市场潜力

中东:卡塔尔、沙特通过LNG与氦气资源优势,与中国合作建设绿氢制备系统与电子特气基地,目标2030年绿氢出口占全球15%。

 

非洲:肯尼亚、南非等国本土企业(如完美气体)逐步发展,但规模较小,未来需依赖外资技术与设备进口。

 

供应链重构与地缘政治风险

 

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趋势

美国暂停LNG出口项目审批,欧洲转向中东、澳大利亚采购,推动“美欧LNG供应链”向“中东-欧洲”多元化转型。

 

中国与中东建立气体供应链平台(IG Supply Chain Hub),2026年前面向海湾地区开放,缩短认证周期40%。

地缘政治冲击加剧

中东冲突(如以色列-伊朗)可能影响尿素、甲醇等气体原料供应,花旗预测或导致全球化工产量下降3-5%。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设备进口,中国企业加速国产替代,2025年高压储氢容器国产化率从52%提升至65%。

原材料价格波动与应对

镍、钼等特种金属价格波动幅度达±35%,陕鼓动力等企业通过期货套保+战略储备组合策略,将成本波动敏感性系数从0.82降至0.51。

 

未来五年关键趋势

 

技术路线分化

氢能:绿氢(电解水)与蓝氢(天然气重整+CCUS)并行发展,2030年全球绿氢产量占比将达25%。

 

半导体气体:EUV光刻气、高纯氨等高端产品需求年增18%,中国企业在三氟化氮、六氟乙烷等领域实现突破。

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化服务:气体供应商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如林德为PsiQuantum量子计算机提供低温冷却设施,绑定长期合作。

 

循环经济:二氧化碳捕集用于食品、化工领域,2030年全球CCUS市场规模将达200亿美元。

政策与标准博弈

韩国、日本通过氢能补贴(如韩国对无水氟化氢企业提供70%成本补贴)抢占技术高地。

 

中国《工业气体绿色标准》(2025年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升级。

 

未来

 

未来国际工业气体市场将呈现“技术主导、区域分化、绿色优先”的格局:

 

• 巨头通过并购与技术壁垒巩固高端市场,但需应对本土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挑战。

 

• 新兴市场(亚太、中东)成为增长核心,中国技术输出与中东能源资本深度融合,重塑全球供应链。

 

• 技术创新(绿氢、智能化、半导体气体)与政策驱动(碳关税、补贴)将成为竞争胜负手。

 

• 风险与机遇并存:地缘政治、供应链波动可能引发短期震荡,但绿色转型与数字化服务将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企业需聚焦技术差异化(如绿氢制备、电子特气)、区域战略布局(新兴市场与本土协同)及ESG能力(低碳生产、循环经济),方能在变局中占据先机。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