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能扩张的驱动机制与行业范式转换
2025 年上半年新增 19 套空分装置中,84% 为石化、钢铁企业自配项目,这一现象源于两大核心逻辑:
- 成本控制需求
:以宁德盈德 4 万空分项目为例,其配套钢铁、化工企业可通过自供气体降低外购成本 15%-20%,同时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 供应链安全考量
:万华化学、恒力石化等头部企业通过自配空分装置,将气体供应稳定性提升至 99.9% 以上,避免类似 2022 年俄乌冲突导致的氖气断供事件重演。
这种模式转换直接导致华东地区自配产能占比飙升至 68%,江苏、浙江等地钢铁、化工企业外购需求压缩 30%-40%,倒逼传统气体供应商转型。
-
区域市场分化加剧
- 华东:供应过剩与高端需求并存
尽管华东新增 61.2 万 Nm³/h 产能,但半导体、电子等新兴领域需求增长有限。例如,浙江某电子厂月采购高纯液氧仅 500 吨,仅占区域新增产能的 0.8%。传统行业如钢铁、化工需求同比萎缩 12%,导致液氧价格环比下跌 4.5%。
- 西北:工业项目支撑结构性行情
陕西延长石油 50 万吨煤基乙醇项目单月采购液氮 1.5 万吨,推动当地价格较全国均价高 23%-80%。但该区域物流成本占比达 18%,外销至华东的液氧价格竞争力不足。

二、利润下滑与需求结构转型的双重挤压
-
利润空间持续收窄的传导路径
- 价格端
:液氧、氮气、氩气价格同比下跌 10%-20%,主要因自配装置外销(如宁德盈德项目外销液氧占比 15%)及进口气体冲击(韩国液氩到岸价较国内低 12%)。
- 成本端
:空分装置电耗占生产成本 65%,2025 年上半年华东电价上涨 3%,吨液氧成本增加 12 元,而同期价格仅微涨 0.42%,导致吨利润收窄至 66 元。
-
需求结构的代际更替与矛盾
- 传统需求坍塌
:钢铁行业液氧消耗占比从 45% 降至 38%,主要因电弧炉炼钢比例提升(吨钢液氧消耗减少 40%)中国政府网。化工行业受节能降碳政策影响,合成氨装置能效提升导致气体单耗下降 8%中国政府网。
- 新兴需求萌芽但门槛高
:半导体用高纯氩气纯度需达 7N(99.99999%),国内仅杭氧、金宏气体等少数企业具备量产能力。2025 年上半年电子气体市场规模仅占工业气体总量的 3.2%,难以对冲传统需求下滑。
三、下半年产能释放与行业整合的临界点
-
供应增量与区域风险预判
- 产能释放节奏
:下半年计划投产的 81 万 Nm³/h 产能中,67% 集中在华东、华南。若长飞光学半导体气体项目(年产液氧 1.18 万吨)如期投产,华东液氧供应将再增 2.3%,而当地需求增速不足 3%,区域性过剩风险加剧。
- 出口窗口有限
:2025 年上半年液氮出口量同比激增 349%,但单价下跌 57%,且总量仅 3321 吨,相当于华东单月供应量的 1.2%,难以缓解国内压力。
-
行业整合的三种路径
- 横向并购
:杭氧股份 2024 年收购西亚特电子、万达气体,快速切入电子特气领域,其稀有气体产能提升 40%。
- 纵向延伸
:盈德气体绍兴液体空分装置整合下游冷链物流,液氧配送半径缩短至 150 公里,成本降低 18%。
- 技术突围
:杭氧自主研发的 40ft 液氦罐打破国外垄断,电子级氦气纯度达 6N,2024 年销量同比增长 92.87%。
四、破局之道:从大宗供应到高端定制的价值链跃迁
-
技术创新的三大突破口
- 纯度升级
:开发 99.999% 以上高纯氮,满足半导体晶圆制造需求(单价较普通氮气高 3-5 倍)。
- 工艺优化
:采用膜分离技术降低空分装置能耗,吨液氧电耗从 0.65kWh 降至 0.58kWh,成本下降 10%。
- 数字化管理
:杭氧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气体调度效率提升 25%,库存周转率提高至 8 次 / 年。
-
新兴市场的战略卡位
- 半导体领域
:广钢气体武汉项目聚焦电子大宗气站,配套长江存储、华为海思等企业,预计 2028 年达产时年供液氧 4.8 万吨。
- 新能源领域
:杭氧参投的 “氢电气” 一体化项目,可为晋南钢铁氢能重卡提供 6000kg/d 加氢能力,打开工业气体应用新场景。
-
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
- 节能降碳补贴
:钢铁企业采用富氧燃烧技术可获政府补贴 0.8 元 / Nm³,推动液氧需求增长 5%-8%中国政府网。
- 绿氢示范项目
:甘肃张掖 1GW 绿电制氢项目配套空分装置,预计 2026 年投产后年需液氧 12 万吨,较传统制氢工艺减排 CO₂ 20 万吨。
五、结论与展望
2025 年工业气体市场正经历自配产能扩张 - 传统需求萎缩 - 新兴市场萌芽的三重变革,行业格局从 “规模驱动” 转向 “价值驱动”。对于企业而言,需把握三大关键:
- 区域深耕
:在西北、华北工业项目集中区布局现场制气,规避长距离运输成本;
- 技术攻坚
:突破电子特气、液氦储运等 “卡脖子” 技术,抢占高端市场;
- 政策协同
:对接节能降碳、绿氢示范等国家战略,获取补贴与市场准入优势。
未来三年将是行业洗牌的关键期,具备技术储备与资源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在结构性调整中确立竞争优势,而依赖传统业务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被并购或退出市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