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行业新闻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我国储气调峰系统发展现状

来源: 更新:2018-11-22 00:00:00 作者: 浏览:1668次
 目前,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近40%,但储气库工作气量仅占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3%,LNG接收站罐容占全国消费量的2.2%,远低于12%的国际平均水平。储气调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高效灵活储气调峰体系的建立不能仅靠企业“突击上马”,而应该是企业、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需发挥关键作用,保持“有为”施策,明确政府、供气企业、管道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和大用户的储气调峰责任与义务,建立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接收站储气为主,重点地区内陆集约、规模化 LNG 储罐应急为辅,气田调峰、可中断供应、可替代能源和其他调节手段为补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调峰系统。

11月15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供暖季,天然气用气高峰也即将到来。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储气库、沿海大型LNG接收站、国内LNG调峰站、气田和管网组成的储气调峰系统。然而,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储气调峰体系持续健康发展并非易事。

——编者

今年冬季,中国石油加大LNG采购力度,除长贸协议之外,通过增加现货采购,备战冬季消费高峰。预计今冬明春冬供季接卸量将超过110亿立方米,增幅超过20%

消费增速快

几大调峰模式蓄势待发

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极速增长,截至8月底,今年表观消费量已达18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2%。“发展天然气产业,我国面临的关键瓶颈是调峰能力不足”,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曾兴球认为。以北京为例,用气峰谷相差10至15倍,而美国的峰谷差只有4倍左右。根据欧美等国家经验,调峰储备工作气量一般是高峰用气量的10%~15%,而我国现有调峰工作气量只有3.4%,调峰能力明显偏低。

当前,我国天然气调峰方式主要包括地下储气库调峰、LNG调峰、气田调峰和管道气调峰。“储气库调峰是解决季节性调峰最好的方式。”北京世创能源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杨建红认为。目前全球共有地下储气库715座,其中66%的储气库工作气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工作气量一般占年消费量的13%~27%。而我国目前仅拥有储气库(群)13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日调峰而言,LNG储罐由于其快进快出的灵活性,成为重要的调峰方式之一。当前我国LNG接收站已建成17座,内陆城市的LNG处理厂也不断增多。另外,可以将部分气田作为调峰气田,用气低谷时降低产量甚至停产备用,高峰时根据需要多采气应对用气高峰;CNG储罐容量大约2000立方米,通常是燃气公司监管调峰、销量资源,解决应急之需。

基础设施不足

调峰建设遭遇多重瓶颈

近年来,有关储气库建设的呼声愈加响亮。然而,“从目前我国在役和在建储气库情况看,地质条件普遍比较复杂,埋深大、夹层多、储层物性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下储气库研究所所长郑得文表示,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储气库建设选址难、设计难,建设周期长。

与储气库相比,LNG接收站有着极强的应季调峰能力,在供暖季高峰用气日调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持续调峰能力易受码头接收能力、接卸能力、气化能力和LNG供气源的影响。

国际LNG市场供应能力是否受限和高昂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根据高盛报告,因我国天然气进口需求加大,2020年液化天然气现货价预估大幅上涨50%。如何在价格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仍需进一步努力。

此外,安全环保法的出台以及对“煤改气”的迫切要求,气田放大压差生产方式调峰,也会造成部分气田出水加大,影响气田的整体开发和经济效益,都对天然气调峰保供带来了较大压力。

储气能力未来可期

健康发展需各主体共同发力

天然气调峰是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式相互调剂,提高调峰效率”,已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目前我国天然气供气系统正向着“气源多元化、管道网络化、调峰设施配套化、全国调气统一化、运营管理自动化”的方向延伸和完善。 “要想解决供气紧张的本质问题,就要加快储气能力的提升”,郑得文认为,储气库是我国的调峰主力,在储气库建设布局过程中,要优先部署在天然气进口通道、长输管道沿线和消费市场中心附近。曾兴球认为,要研究我国储气库建设的资源条件和建库方法,利用废弃油气田,加快储气库建设。

在LNG调峰方面,专家表示,要通过LNG资源冬季现货采购、多建LNG储罐,并结合用气量管理来实现冬季短期高日调峰;进一步优化长约合同的定价,确保LNG接收站高效运转。同时,积极加强与资源国的沟通协商,通过签署补充协议等方式,保障资源供给的安全和可持续。

在构建可持续调峰机制的过程中,价格调峰同样不可忽视。以欧美国家为例,冬夏季调峰价格相差50%以上,客观上起到机动调整峰谷用气量的作用。郑得文认为,应尽快研究天然气峰谷价格,利用价格杠杆引导用户合理避峰。

“无论哪种调峰方式,都无法孤立地解决问题。应从小时调峰起步,逐步解决日调、周调、旬调、月调乃至季度调峰的问题。发展天然气产业不是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突击’上马能做到的,一定是政府、企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曾兴球强调。

记者 | 黄祺茗 王芳

责编 | 董宣

制图 | 刘佳杰

本文首发于《中国石油报》2018年11月20日4版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