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天然气资讯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然气资讯

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到期不续,输送正式停止,欧洲能源市场巨震,美国入局?

来源: 更新:2025-01-03 08:07:46 作者: 浏览:511次

近日,国际能源市场剧变,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 2024 年 12 月 31 日到期后不再续签,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俄气停止经乌向欧输气。2019 年欧盟斡旋下签的五年协议曾保障欧洲能源供应,如今却中断。

同一时间,乌最大私营电力企业 DTEK 收到美首批约 1 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欧洲天然气市场受冲击,俄气供应减,价格飙升,荷兰 TTF 天然气期货价长期涨势难掩,预估欧洲消费者每年或额外付 400 亿 - 500 亿欧元气费,电费增 600 亿 - 700 亿欧元,民众与企业成本攀升,欧洲经济复苏受阻。

乌看似摆脱俄能源依赖,实则陷入困境,年约 8 亿美元过境费没了,美液化天然气成本高,后续完善设施还需重金,得不偿失。

美国成“最大赢家”,借俄乌冲突及乌“断气”,向欧倾销高价气,巩固能源霸主地位,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

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不满乌做法,总理菲佐指责其让气价飞涨、损害经济,该国虽有储备和替代方案,仍多花近 2 亿欧元。

俄罗斯积极应对,虽失欧洲市场数十亿收入,但有资源,探寻新出口路径。

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到期引发能源风暴,各方求存,欧洲须重审能源战略、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乌要权衡亲美利弊;美“能源霸权”引反思,后续各方博弈、能源市场重塑拭目以待。

 

一、协议终止,供应变局

 

(一)协议到期详情

2019年,俄乌在欧盟斡旋下签署为期五年的天然气跨境运输协议,保障欧洲能源供应。该协议2024年12月31日到期,乌克兰拒绝续签,其能源部于2025年1月1日7时(基辅时间)停止过境运输俄天然气并通知国际伙伴。几乎同时,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因乌方拒签,从莫斯科时间1日8时中断输气。运行多年的能源“动脉”中断,欧洲能源格局改写。

 

(二)欧洲天然气供应 “大失血”

欧洲曾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俄乌冲突前,俄是欧盟最大天然气供应方,经多条管道向欧洲输气,欧约 40%天然气进口自俄。冲突爆发后至 2024 年 1 - 11 月,俄输欧管道气与液化天然气总量超 500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18% - 20%,约 150 亿立方米过境乌输往欧洲,占欧洲天然气总供应量 5%左右。

 

如今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到期不续,欧洲天然气供应大减。“北溪”管道被炸,北部供气支柱垮塌;其他线路受地缘政治或输送能力所限,难补乌线路中断缺口。虽欧盟称欧天然气基础设施灵活,新增大量液化天然气进口能力,但短期内,欧天然气供应稳定性与充足性受损,市场动荡。

 

二、气价飙升,欧洲承

 

(一)市场恐慌,价格飞涨

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到期,令欧洲天然气市场震动,荷兰TTF天然气近月合约价格周二涨5%,自去年11月底后首破50欧元/兆瓦小时关口。市场预计,俄经乌输气管道停运,欧洲供气将大减,又逢寒潮来袭,本周末起,巴黎、柏林、伦敦等城市气温将低于正常水平,供暖用气需求大增,加剧供应短缺恐慌,助推气价上扬。此前有分析人士称,欧盟已为俄乌输气协议终止准备,增液化天然气进口、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强内部互联,供气安全受影响有限,但协议到期冲击下,市场信心仍脆弱,气价涨势难止。

 

(二)民生、产业之痛

天然气价格飙升,欧洲民众生活首当其冲。寒冬靠天然气供暖,气价涨取暖成本大增,许多家庭面临“要温度还是要钱包”的抉择,为省钱只能减供暖时长、调低温度,生活质量下降。据估算,欧洲消费者每年或额外支付 400 亿 - 500 亿欧元天然气费、600 亿 - 700 亿欧元电费。

工业生产也陷入困境,天然气是多工业领域关键能源,化工、钢铁、玻璃等行业依赖度高。高气价致成本飙升、利润挤压,企业被迫减产、裁员,部分破产倒闭。自 2022 年能源危机起,欧洲数十家公司关厂、削减活动,近百万制造业岗位流失,如德国巴斯夫因气成本多次削产能,法国圣戈班面临成本压力,生产线开开停停。欧洲工业竞争力被削弱,去工业化风险加剧,经济复苏艰难。

 

三、乌克兰 “脱俄” 求变

 

 

(一)首批美气到乌

2024年6月,乌克兰DTEK公司与美国维吉液化天然气公司签供应协议,这是乌美首个重要液化天然气合同,乌可在2026年前从美方购未定量液化天然气。同年12月31日,乌最大私营电力企业DTEK证实,乌已收到美首批约1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12月27日经希腊港口抵达,重新气化后输送至乌。这标志着乌美首个LNG供应协议成功实施,也是乌能源独立战略重要一步。

 

(二)能源自主与地缘博弈

乌克兰此举意义深远。能源安全方面,苏联解体后,乌能源供应依赖俄,尤其天然气,2006年、2009年俄乌天然气争端致欧洲多国断供,乌受害最深,接收美液化天然气,利于乌减少对俄能源依赖,保障冬季取暖。经济层面,这助乌迈向经济自主,按自身节奏发展,减少能源供应不稳冲击,还可能获美资金、技术,助力能源基建与开发。地缘政治上,乌倒向美,与西方更密切,有美“撑腰”,俄乌冲突中似多了底气,也向俄表摆脱控制决心,让俄决策更审慎,但乌要警惕,过度依赖美能源或陷入新地缘漩涡,如何周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难题。

 

四、美国 “补位” 有深意

 

(一)能源生意经

近年来,美国在欧洲天然气市场强势“补位”。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急寻替代气源,美国借页岩气革命积累的液化天然气(LNG)产能进军欧洲。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LNG出口量飙升至8140亿立方英尺,同比大增24%,超60%流向欧洲,成欧盟最大LNG供应国。欧洲能源研究机构预估,2023 - 2024年供暖季,美国对欧LNG出口量进一步增长,平均每月超60船货,约合55亿立方米,占欧洲LNG进口总量近一半。

美国能源巨头获利颇丰,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公司LNG出口业务营收激增、股价上涨。2022年美国LNG出口均价每百万英热单位17美元,比本土高约7美元,高额溢价让企业获利。乌克兰接收的首批美国LNG虽解燃眉之急,但算上成本比俄罗斯管道气贵,美国借此攫取巨额利润,扩大欧洲能源市场份额,“一箭双雕”。

 

(二)地缘政治谋局

美国向乌及欧洲供天然气并非纯商业行为,地缘政治考量深。一方面强化与乌捆绑,俄乌冲突中,美持续供能源支撑乌、维持战线,让乌能源上深度依赖,巩固美乌同盟,使乌成其在东欧遏制俄的关键棋子。

对东欧国家,美国以能源为纽带增强影响力,像波兰、罗马尼亚等加大从美进口LNG,美借机渗透,靠投资能源设施、签优惠供应协议等,将东欧纳入自身能源势力范围,削弱俄传统地缘优势。

就整个欧洲来说,美国欲重塑能源格局、巩固主导地位。过去欧洲能源重倚俄,如今美乘虚而入填供应缺口,在欧洲能源决策上话语权大增,便于操控欧洲能源流向、定价,左右欧洲地缘政治走向,让欧洲在俄乌冲突、俄欧关系处理上贴近美国战略,沦为其地缘政治棋局的“马前卒”。

 

五、欧洲能源转型加速?

 

(一)困境中谋出路

面对能源危机,欧洲各国积极“自救”。一方面,为保能源供应,欧洲增加本土能源开发,北海、挪威油气田加大开采;还拓展供应源,与美、卡、阿等国签液化天然气长期合同。另一方面,为应对气价波动,欧洲各国大力建天然气储备库、优化能源运输网络,德、意储气设施发挥“缓冲垫”作用,加速管道、港口等基建升级,确保天然气高效输送。

 

(二)可再生能源 “曙光”

从长远看,能源危机像一记“警钟”,催欧洲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成其摆脱困境的“希望曙光”,如德国计划 2030 年让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至 80%,海上风电装机大增;西班牙、葡萄牙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同时,欧洲各国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改造等行动全面展开,民众响应,缩短淋浴时间等,从点滴汇聚节能“洪流”。或许欧洲能源转型正经历“阵痛”,但坚定前行终能走向能源自给、绿色发展的未来。

 

六、多方博弈,何去何从?

 

如今,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终止,如同“能源地震”,震碎欧洲能源供应版图,各方博弈白热化。俄手握能源“利器”,却因欧洲市场大门渐闭,需另寻买家;乌“断气”后,陷入经济与地缘政治两难,后续周旋于美欧、维系自身能源安全困难重重。欧洲各国既承受气价飙升之苦,又加速能源转型,短期内难摆脱供应不稳阴霾。美国趁火打劫,高价卖气大发横财,还扩张地缘政治版图,引发欧洲内部怨言。

 

能源关乎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稳定的根基。俄乌“断交”敲响警钟,能源安全不可儿戏,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危险。各国应以此次危机为契机,重审能源战略,平衡传统与新能源,找准国际合作与自主发展支点。欧洲凛冬或是全球能源变局缩影,未来各方是继续博弈消耗,还是携手探新路径、建稳定供应格局,拭目以待。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