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行业新闻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气体人】李化治 连载(上):六十年栉风沐雨,中国制氧界的开拓者

来源: 更新:2025-01-05 21:32:14 作者: 浏览:447次

【气体人】李化治:六十年栉风沐雨,中国制氧界的开拓者

【本期人物】

李化治,1943年4月出生于辽宁营口市,曾任北京科技大学热能系副主任、教授。1965年,她从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后,投身于动力及低温技术空分领域,参与了鞍钢氧气厂和酒钢动力厂的空分工程建设。1976年,调到北京钢铁学院。个人和合作撰写出版了9部低温气体分离及动力书籍,累计超过300万字;并编写了5部校内教材。其中,《制氧技术》及其第Ⅱ版是她的代表作。教书育人方面,参与创建北京科技大学制氧专业,除了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之外,且组织并亲自授课制氧培训班30多期,为冶金、化工、机械、军工培养了2000多名制氧专业骨干人才。科研方面,发表了45篇论文,荣获国家部级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此外,李化治还曾担任中国气体协会、中国钢铁协会制氧委员会、中国通用机械协会气体分离分会等专家,也是国家政府招标库的资深专家,参与制定中国冶金领域中的制氧行业的规范和标准,以解决钢铁企业的“卡脖子”难题。为中国冶金、化工、机械、军工等行业的制氧专业的科研项目的评审、招标和鉴定提供了专业支持。

 
正文
 

“氧气是生命的火焰,燃烧着每一个细胞的灵魂。”在自然界,氧气是孕育生命的源泉,掌握着文明的存续。在工业生产中,气体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化工生产、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

李化治教授的一生便是与制氧结缘的一生。她是将制氧技术广泛应用于实践的技术专家,更是钢铁领域制氧专业的开拓者之一。李化治参与了鞍钢氧气厂的万立空分工程建设、酒钢(三九公司)动力厂空分车间的建设工作。在20多年中组织和参与了累计38期制氧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包括氧气厂厂长、车间主任、技术人员等2000多名急需的气体专业技术人才。从产业一线调到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后,参与了制氧专业的建立,个人和合作撰写出版了9部低温气体分离及动力书籍,累计超过300万字;并编写了5部校内教材。她撰写的《制氧技术》和《制氧技术第二版》将理论与实际经验充分结合,填补了国内没有专业气体技术书籍的空白,经过几十年行业读者的反馈,该书已经成为气体行业最为推崇的“镇山之作”。

她为我国气体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她对学生的教导和关爱,让她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成为学生心中的“教授妈妈”。退休后,李化治依然忙碌在气体领域一线,参与讲座、项目评审鉴定,为行业问题“把脉问诊”,持续发光发热。她说道:“忙了一辈子,忙得很充实,忙得很有价值。”能为祖国做点事,她很开心。

 
 
听从祖国召唤,考入“保密专业”
 

李化治1943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当时还没有解放,被日本占领的东北中国人生活艰难。日本人不允许中国人吃粮食,发现吃大米就会被抓成“经济犯”。老百姓只能吃配给的橡子面,这种材质的食物质地坚硬,难以消化,都营养不良。李化治回忆妈妈说,她小的时候,连米汤都喝不着。

1948年11月,营口解放了,生活好起来了。李化治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父亲告诉孩子们:“虽然我没什么财产能留给你们,但尽量让咱们家能吃饱饭,让你们能上学。只要你们用功,想上学长本事,将来能为咱国家做点贡献。”

就这样,5岁的李化治穿着妈妈做的花衣服,背着姐姐做的花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李化治有3个姐姐和1个弟弟,五姐弟的年龄差距大一些,大姐和二姐先后毕业,就赚钱贴补家用,轮流接力,五姐弟全都上了大学或大专。那段上学的日子,李化治回忆道,她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妈妈说她:“老是这样笑,小心把嘴巴咧大啦”。

她回忆儿时的生活时,一直洋溢着笑容,虽然条件艰苦,但她对童年的记忆是“特别高兴,特别幸福”。她说,她是沐浴着新中国的灿烂阳光而成长的。

李化治高中时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好,她也对理科十分感兴趣,同时还兼任学校的学习委员和文艺委员,各方面成绩都很好,老师们笑称她“看过书后,好像标点符号都能记住”。她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高中课程,出于对理科的喜爱,填报志愿时,她本想报考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然而此时,国家要研制原子弹,时代的脉搏缓缓跳动到她的身上。学校找到包括李化治在内的优秀学生,推荐他们去读“保密专业”,实际上是去研究放射性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李化治认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国家叫我去哪,我就去哪里”。于是,李化治顺应时代的召唤,被中国科技大学的辽宁分校——辽宁科技大学03系录取。

李化治的大学,不是她选择了专业,而是专业选择了她。

1960年9月,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李化治去大学报到,当时大学的求学条件也很艰苦。60年时值困难时期,学生们食不果腹,大家一起在校园里种一些蔬菜,种在地里的小萝卜还没长大,就全被饥肠辘辘的学生们采下食用,有时实在太饿了就喝一点酱油水充充饥。李化治回忆道:“当时,我们轮流做值日生,值日生都得提前去食堂,这样先盛的粥才能勉强捞点有料的。”下课时间,大家都躺在座位上不出去活动,学生们笑称“这是最低能量原理”。

在专业上,学习的条件也比较有限。没有系统的专业教材,困难时期只能用黄色的那种草纸印成自编简易教材,专业的图示也看不清楚。李化治回忆道:“当时学校里的教师是来自中科院的研究员授课,虽然知识丰富但不善于表达,讲述的知识又是微观的,学生们难以形成直观印象,学会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在老师们质朴认真的态度和钻研精神的感染和鼓舞下,李化治不忘初心,努力攻克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化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鞍钢到酒钢,开启空分事业的实践之路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中国首枚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不仅标志着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也悄然改变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命运轨迹。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国家的战略重心逐渐向其他新兴领域倾斜,以期培养更多元化的专业人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辽宁科技大学转型为沈阳化工学院,而原本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李化治,其学术方向也随之转向了化工专业。这一转变看似偶然,却为李化治开启了一段与气体科学不解之缘的人生旅程,最终铸就了她在这一领域的奋斗历程。

1965年,李化治从大学毕业,带着“接受国家培养,就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信念,被分配冶金部,到鞍钢氧气厂实习。鞍山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鞍钢在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中占据重要位置。李化治满怀热情地来到鞍钢氧气厂,希望能运用所学知识有所作为。

然而,她刚一到岗就面临了不小的挑战。鞍钢氧气厂虽然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前苏联制造5000立方米制氧机,但厂内缺乏制氧专业技术人才。大多数老技术员和工程师并非此专业出身,而且厂里专业书籍十分匮乏。当李化治遇到技术问题向老工程师求教时,得到的只有一本陈旧的、前苏联出版的俄文原版《深度冷冻》教材。

面对这些困难,李化治开始了自学之路。她一边研读这本珍贵但晦涩的俄文教材,一边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探索。她意识到,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李化治回想起往昔,5000m³制氧机的复杂流程仍历历在目:“几百个阀门,几百个仪表,流程图展开来有十几米长,上面的符号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空分装置高耸,达五十多米。为了熟悉这庞然大物,她每天跟着师傅,把图纸铺在地上,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对照,一个操作点一个操作点地琢磨。三四个月下来,她对设备有了全面的认识,关键环节铭记于心。这对操作人员的记忆力是极大的考验,也是她职业生涯中难忘的经历。

制氧设备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存在着爆炸、低温冻伤等风险,因此及时排查和解决故障至关重要。同时,制氧机的流程复杂、系统多,并且在深低温环境下运行,这使得故障诊断和处理工作异常困难,如同医生问诊,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可见仪表信息进行判断,看不见摸不着,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

制氧机开停机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可以了解制氧机的流程和五脏六腑。每次开停机一般需要1周或1个月的时间,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工作。为了快速掌握技术要点,每一次开停机,李化冶都主动请战参与,积极向有经验的师傅们请教。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积累,李化冶深入掌握了制氧机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攻克了空分故障诊断分析和处理的技术难题,并为今后撰写著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示:空分现场

1964年,我国启动“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旨在通过发展这些区域的工业、交通、科技和国防能力,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并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1970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李化治从鞍钢出发,参与三九公司的建设(酒泉钢铁公司),踏上了前往西北戈壁沙漠嘉峪关的征程。嘉峪关的住所简陋,由沙子和泥土堆砌而成,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气息。水资源极度匮乏,放眼望去,尽是无边无际的黄褐色沙漠。

尽管条件艰苦,李化治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切,在宿舍里养了一盆“灯笼花”,每天精心照料,不断浇水,只为在这片荒凉之地增添一抹生机绿意。这盆花不仅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她克服困难、坚持工作的精神支柱。

在戈壁滩上,食物供应同样紧张,蔬菜和水果极为稀缺。偶尔,当新疆运送氧气的车辆到来时,会捎带一些葡萄干和哈密瓜,这些便成了李化治和同事们难得的水果来源;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就是拉面。有时工作需要上矿山,在野外吃饭时,只能用工作服挡住风沙,尽量让这顿“沙子拌饭”变得可以接受一些。这样的日子虽然艰难,却也锻炼了她面对困境的坚韧与乐观。

比起生活上的艰辛,李化治感触更深的是专业技术上的挑战。进入三九公司后,她成了动力厂制氧车间的唯一的技术骨干,不仅要肩负起化工专业的重任,就连机械、电气等非本专业的工作也落在了她的肩上。这种全方位的责任考验着她的专业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智慧,但也让她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了一个多面手。在那个资源和技术都相对匮乏的年代,李化治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酒钢炼铁会战中,空压站必须先启动,为高炉供风。空压站属于动力厂制氧车间负责,会战当天,冶金部派了副部长到场指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空压站上,期待它打响“第一枪”。

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空压机启动失败。合闸后,机器反复合闸后,空压机均因震动而跳闸,多次尝试均告失败。现场气氛十分起来,所有人焦急万分。李化治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6000伏的强电系统,心中难免有些犹豫,毕竟她不是电气专业出身。

但环顾四周,现场只有工人和年轻的工程兵,作为唯一的技术员,在场人员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此时,李化治迅速冲进变电室查看。凭借平时积累的知识,她发现继电器的间隙过大导致故障。情况紧急,无法等待维修,李化治急中生智,找来木板和木棍,将木板压在继电器上,再用木棍牢牢顶住,空压机成功启动,确保炼铁会战成功,酒钢出铁了!

这次突发事件让李化治深刻认识到,制氧专业需要的是技术全面的综合人才。从此,李化冶就下定决心,学习包括电气、机械、工艺、土建、控制等多领域的技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多面手,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技术挑战......

续...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