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供求信息
热搜关键词:氢气 氧气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展会信息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展会信息

【气体人】 赵永文:单枪匹马“闯”业,靠诚信和进取踏浪立潮头

来源: 更新:2025-02-26 16:10:36 作者: 浏览:422次

/慕容素娟采编团队

主编介绍:慕容素娟,大话芯片研究院院长,书籍《芯人物(一)》、《芯人物(二)》、《芯火燎原---芯片人才自主培养探路》、《中国智慧家族产业启示录》等作者。曾就职于华为公司、中国电子报社等机构,在科技产业深耕十多年。

 

【本期人物】赵永文,正高级工程师,商河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济南华信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济南华信流体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省院士(陈佳洱院士)工作站主任;山东省、济南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济南市流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成立济南华信工贸有限公司,2008年更名为济南华信流体控制有限公司。从事流体控制及制造技术研究工作20多年,带领团队攻坚40余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主导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多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项目。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发明家”;“济南市青年创新先锋”;“济南工匠”;“济南五一劳动奖章”;第十四届“影响济南”年度经济人物—创业人物等荣誉称号。

 

图示:赵永文

 

济南作为山东 “泉城”,工业气体在制造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中作用关键,气体充装设备更是不可或缺。赵永文就投身于这一领域。

 

生于齐鲁大地,赵永文将山东人骨子里的忠厚、踏实、肯干展现得淋漓尽致。2006 年,在社会闯荡近 6 年后,他带着 10 万元积蓄勇敢创业。创业首年,跑业务、做方案、盯施工,事事亲为,凭专业能力与契约精神,叩开市场大门。着眼企业和员工的长远发展,他豪掷 600 多万元用于培训学习,只为筑牢发展根基。面对国内高端领域产品依赖进口的困境,他率团队耗时数载,成功研发出高精度智能混合气体配比柜,填补国内空白,展现出非凡的担当与智慧。如今,企业已手握 40 余项发明专利和一百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这是他 20 年创业征程的闪耀勋章。

 

 

5年多的打工生涯,“认知觉醒”被开启

 

200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 万亿美元,西电东送工程启动,赵永文毕业后辗转打工,为创业蓄能,其中海尔售后服务工作对他影响最深。

 

海尔 “客户永远是对的” 服务理念,他没有质疑,而是深入思考并领悟到,客户不合逻辑的问题反映出产品和服务的不足。一次维修洗衣机,他发现是客户未插电源,意识到交付产品时培训不到位。他认为 “产品卖出去的那一刻,其实才是销售的开始”,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他,如今他也传递给员工。但因薪酬无法满足当前阶段的需要,他无奈辞职。

 

后来,为求生存,他进入天津一家气体设备企业。在这 5 年半,他从车间生产装配,到调试、售后,再到销售,熟悉了完整的生产销售流程,为创业打下基础。

 

转做销售后,他底薪 1000 元加提成,频繁出差。然而,从客户和市场反馈中,他发现产品技术瓶颈,提出意见后,其他部门反应迟缓,技术更新滞后,无法快速形成生产力。“当解决方案不能快速落地时,让我有种浑身是劲儿却使不出的感觉。” 种种因素交织,让他最终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单枪匹马起步,一个人如同一支队伍

 

2006 年,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调整期,工业气体市场迎来发展契机。赵永文怀揣着自工作以来积攒的 10 万元积蓄,毅然踏上创业征程,他坚信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图示:创业初期时的赵永文

 

创业初期,租房子、买办公用品等开支让资金迅速紧张,他没敢招聘员工,凭借 5 年半行业经验单枪匹马开启创业,自信 “我虽然只有一个人,却能当一支队伍来用”,独自应对方案设计和技术难题。出身普通家庭的他无人指导,每天 7 点起床,白天跑市场、盯施工,晚上通过 QQ 远程向朋友恶补 CAD 制图等知识,常忙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

 

为加快市场开发,赵永文除线下拜访,还借助百度、阿里巴巴网络推广。4 个月后,他接到山东曲阜一家福利企业的首个订单。针对客户车间气瓶摆放凌乱、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他从节约成本、用气安全便捷等方面制定方案,解决了气瓶统一收集、供气问题,客户十分满意,订单金额 27500 元。随后,他又接到杭州一家玻璃制品企业订单,为其制作气液自动转换设备。

 

凭借这股拼搏劲,创业仅一年,赵永文就收回投资。他坦言起初没经验,埋头摸索方向,经过一年实践,终于找到了方向,“我慢慢寻找到了方向,知道自己要怎么干” ,开启了创业的新篇章。

 

“不管是赔还是赚,承诺了的事必须兑现”

 

在赵永文的创业历程中,第三个订单意义非凡。这是个金额高达 20 万元的大单,客户还是实力雄厚的国字头企业。他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成功促成合作。他回忆道:“我跟对方的总经理和负责设备的副总见面交流时,依据他们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一些切实适用的建议,他们觉得我非常专业,双方很快就敲定了合作。”

但创业并非一帆风顺。2006 年钢材价格波动大,签合同时价格低,施工时却暴涨,成本大幅提高。客户体谅他,允许毁约,可赵永文坚决表示:“即便赔钱,我也会完成订单。既然达成协议,我就得承担后果。做企业跟做人一样,诚信第一,不管是赔是赚,承诺了的事必须兑现。”

 

这单虽未盈利,却为他打开市场。客户认可他的为人和专业,此后将许多订单交给他,双方建立长期合作。2005 - 2007 年间,工业气体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庞大的市场需求为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赵永文敏锐地抓住机遇,招兵买马,将公司规模扩充到 13 人左右。从 2007 年开始,公司步入快速发展期,年营收接近 300 万元,与济南钢铁集团、九江同方造船厂等诸多知名企业签约合作。

图示:为来厂客户介绍产品

创业初期,气体设备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赵永文介绍产品时需强调进口部件来证明质量,这让他深感悲哀。于是,他决心改变,亲自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先后实现了配比阀、充装阀、平衡阀等设备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如今,公司拥有 40 多项发明专利、100 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团队仍为高精度大流量混配器的国产替代努力。凭借诚信和自主创新,赵永文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行。

 

为破一言堂自戴“紧箍咒”,掷600万开启全员培训

2015 年前后,赵永文的公司规模达四五十人,年产值超 3000 万元。此时,企业迎来关键转折点,他意识到:“企业想要长期持续、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不能做成家庭作坊式企业,必须要进行正规和标准化转型。”

 

为此,赵永文提出两个举措:向外,向优秀企业学习;对内,找专业团队培训员工。他以身作则,自我革新,“我自己创业随意惯了,做事既没有流程,也没有监管制度。公司一旦发展到我一言堂的地步,早晚会酿成大错。” 他给自己戴上 “紧箍咒”,接受制度约束。

 

随后,从老班底中选拔人才,组建高层管理团队,共同商议决策。赵永文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是让员工不断成长,而员工成长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习培训。”

 

他摒弃流行的总裁培训班,选择全员培训。第一批试听的 13 位员工课后抱头痛哭,大家意识到企业再不学习就无法转型。自 2016 年起,赵永文每年投入至少 50 万元,至今已超 600 万元。他全程参与培训,“开展工作首先要思想认知上统一,只有我跟员工一同学习,才有利于落实。”

图示:为销售业绩冠军颁奖表彰

2022 年,赵永文着手建设人才培养体系,2024 年成立人才培养中心,从内部选拔导师培训员工。他表示:“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其成熟的经验,若经验得不到提炼、传递,会造成巨大浪费。”

赵永文十分尊重员工,他说:“我打工 5 年半,体会过底层打工人的委屈和艰辛。那时我就想,如果哪天自己当老板了,一定要尊重员工。” 凭借这些举措,赵永文推动企业逐步走向正规化、标准化。

 

耐得住寂寞,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2017 年做战略规划时,赵永文将公司愿景定位为 “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他强调,“产品做到全球第一,却不一定能得到客户的信赖。我们既要求产品好,又需要服务好,还得在配套设施等各方面能力完善” ,而实现的关键在于 “实实在在做事”。他深知民营企业需为客户和市场创造价值,否则会被淘汰。

 

谈及气体行业,他认为前景光明。下游领域发展稳定,新兴用气需求不断涌现,氢能源也大有可为。他所在的工业气体上游设备细分领域,虽已实现一定自动化,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机遇巨大。

 

回顾创业历程,赵永文不把资金、人才短缺等视为难题,认为这些是企业发展的 “阵痛”。他坦言,“创业中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自身的惰性”,面对困难,是停是进,抉择关键。若目标在远方,困难便不足为惧。

 

从辛苦打工到单枪匹马创业,赵永文一路摸爬滚打。他能坚持下来,源于初心:“既然选择这个领域,那就一定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做出让自己值得骄傲的成绩。” 他认为做事要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更要有不畏艰辛的精神,唯有不惧怕、勇往直前方得始终” 。如今,他的团队规模达 180 人左右,年销售额突破 1 亿元,持续朝着目标奋进。

 

©京ICP备1905909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5837号

E-mail:ait@263.net.cn     服务热线:010-8416 4557
copyright©北京艾亚特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