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王莹,2003年成立了简阳市中原低温设备配套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凭借 20 多年的深厚积累,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外观专利 1 项,还参与编制国家标准《城镇液化天然气 (LNG) 气化供气装置》(GB/T38530 - 2020)。公司配备 40 余台(套)生产、试压及检测设备,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其带领团队研发的多项产品如液氢超低温微压止回阀、超低温电磁阀、超高压切换阀等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稳定运行于国家检验、航天等重要部门。产品不仅服务国内众多知名企业,还凭借外贸出口经营权成功出口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图示:王莹
熊猫、郫县豆瓣、九寨沟是四川省在人们心目中的代名词。然而,真实的四川远不止这些。它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它还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重镇之一,再加上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产业,共同构成了四川省的六大支柱产业。鲜少有人知道,这些看得见的产业都被同一只无形的大手支撑着——工业气体,它被誉为工业的血液。而作为制造工业气体的气体设备行业的细分领域——低温阀门,掌控着气体设备的开关、流量、稳压等功能,看似不起眼却不可或缺。在这个领域里,像王莹这样的低温阀门制造商,不显山露水,却用自己的创业故事谱写了女性奋斗的赞歌,成为行业中鲜有的女企业家。
王莹是典型的川妹子,说话行事干脆利落。2003年,20出头的她与人合伙凑了5000元启动资金,成立了简阳市中原低温设备配套有限公司。一年后,业务有了起色,但合伙人相继退出,她独自一人咬牙坚持。父亲对她的 “女孩子要独立”的教导,以及刻在她骨子里不怕困难、敢于追求梦想的精神,支撑着她逐步在低温阀门领域深耕。尽管中途对其他进行的探索延缓了她前进的步伐,但也让王莹坚定了要在低温阀门领域做大做强的决心。
如今,进入不惑之年的她,觉得前40年都是在打基础,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敢闯的20岁:果断开启创业路
王莹进入工业气体领域时,正值中国工业气体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关键时刻。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钢铁行业蓬勃向上,为工业气体上下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中国在空气分离设备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进一步促进了工业气体行业的迅猛发展。
2000年初,还在工厂实习的20岁出头的王莹,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她发现低温阀门作为气体设备不可或缺的零件,“在当时的行业背景下,有一片足够广阔且待开发的市场。”不过,对于创业,她的想法比较简单:“如果创业失败,就当为成长积累经验,再回去工作就是了。”
当时,王莹唯一的固定资产就是父亲送的一辆永久牌26自行车,但她毅然决定尝试一把。
于是,2003年,她与合伙人一起创业,凑了5000元启动资金,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起步时,三个合伙人中,一位负责技术,另一位提供设备,采购和市场由王莹来抓。
当时,采购原材料的地方在成都一环路的生产资料市场,从简阳到成都约60公里,每天只有一趟两地直达的汽车。为此,王莹每次去成都都要买全所有东西,她在市场挨家挨户地跑,饿了随便买份盒饭填饱肚子。因为舍不得花钱租货车,回程时她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挤客车。
回想创业初期,王莹提到:“那时有使不完的劲儿,再苦再累只要睡一觉就又精神抖擞了。”
跑市场也不容易,王莹说:“当时市场信息闭塞,买卖双方合作靠的是长期往来建立起的信任。”为了破局,她想出了“先用后付”的办法。她让客户免费使用产品,并告诉对方:“用着觉得好再给钱。”这一用就是半年。最终,通过这种方式,王莹签下了第一笔订单,并拿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3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三位股东按最初商定的每人每月500元工资,一次性发放了“拖欠”了半年的工资,每人3000元。
现在回想起来,王莹感慨自己当年“幼稚”:“懂的和想的都少。别人引荐,我就去跑。”她满脑子就一件事“谈下业务赚到钱!”既没有企业发展目标,更不懂战略部署。
在边摸索边前行的过程中,外界有很多声音试图让她偏离自己的道路:“身边很多人告诉我,男人负责养家,你一个女孩子没必要这么辛苦。也有说,女性太能干了,男人会不喜欢。”旧观念与新女性思维的撕扯,让王莹很痛苦,“一方面迫于压力,想顺从当个贤内助。可另一方面,我内心又十分渴望在社会上有独立的能力。”最终,她顺从内心,继续在事业上打拼。
可惜现实阻拦不断,排除了外部干扰之后,她又遇到了内部变故——王莹的两位合伙人相继离开。出于职业发展规划的原因,负责技术的股东在创业一年后选择退出,设备股东看到技术股东离开也心生退意,整个公司的担子都压到了王莹一人身上。
但她并不悲观,因为她坚信,只要按部就班地拓展业务,公司就能越来越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目标是对的,不放弃、从多个角度思考,总能化危为机。”
求索的30岁:尝试新的可能
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要建设成渝经济区,以成都、重庆为龙头,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区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工业气体行业的沃土。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在2007年,王莹购入土地建了厂房,当年公司的年营收已经超过300万元。她认为:“在我创业的年代,人只要勤奋吃苦,就能拿到时代的红利。”她没因自己的成绩骄傲,还客观地评价:“我能赚钱,是因为在那个充满机遇的年代,做了正确的选择抓住了时机。”
图示:而立之年的王莹
我国工业气体领域的女企业家本来就少,能做出成绩的更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莹太扎眼了,这也让她的企业在2008年两次遭遇危机,她坦言:“我是为自己的错误和无知埋单。”
时间来到2010年,汶川地震两年后,地震的生死冲击以及公司的劫后余生,让王莹心里有了一些变化,她清楚地感知到自己思想上的动摇。“我所处的行业,能赚到手的钱不多,很多都是应收账款。”与行业同仁打交道时无法融入的感觉也让她无法忽视。
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去尝试一下其他行业,接触一下不同的群体。”
当然,原来的阀门业务还持续推进。王莹分析认为,市场的扩大迅速,现在自己所处的细分领域属于小众产业,目前公司与客户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能让她分出一部分精力去尝试其他行业。
这段尝试持续了近10年。她先后涉足过餐饮、农业,还做过银行资产包。但探索体验了一圈后,她感受到:“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她想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内心安定的事去做。回到工厂继续深耕以前的行业后,她发现心落到了实处。“不论我个人,还是企业,都有明确可执行的短期和长期计划,这些明确的目标奋斗,给我内心带来了力量,人也变得更有定力。”
图示:王莹(右二)去日本学习关于液氢的低温阀门制造
话虽这样讲,但这段探索还是带给她了一些懊悔,因为错过了行业的高速发展期,与许多好的机会失之交臂。以至于,现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她的预期不符。
“如果我的人生注定要走这一遭弯路,我宁愿选择在年轻时去经历。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下就会。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确定自己想走的路是哪条。”她不后悔这条追寻人性可能性的求索之路。
坚定的40岁:打好地基,迎来人生发力时刻
2023年起的后疫情时代,低温阀门领域进入产业升级期,市场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产品从过去注重设计,升级到如今特别注重工艺。具体的信号就是,现在有很多非标自动化的生产。”王莹谈道,伴随着气体行业的发展变化,她的团队做好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准备,同时她已大规模投资到自己的工厂。
图示:王莹(右二)参观考察印尼最大的工业气体工厂
“前20年我能赚到钱,是搭了国家的顺风车,有巧合因素在,现在我要开始做事业!”王莹自信满满。回首过去 20 多年的创业历程,王莹感慨万千。从 20 多岁敢闯敢干踏入低温阀门行业,到 30 多岁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她和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为如今的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她们团队专注于低、中、高压低温阀门的研发、设计、制造,产品涵盖高中低压超低温系列,如紧急切断阀、安全阀等,适用于液氙、液氢等多种介质。并取得多项资质与认证,包括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等,还拥有 TS 特种设备相关制造许可证。现有 40 余台(套)生产、试压及检测设备,其中自动化设备 25 台,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保障产品一致性和实效性。拥有无损检测理化设备、低温阀门试验装置等,其中安全阀性能试验台能同步检测并记录多项产品数据,为国内首创。
在主要客户与业绩方面,她带领团队参与编制《城镇液化天然气(LNG)气化供气装置》(GB/T38530 - 2020)国家标准,2021 年开发的液氢超低温微压止回阀、超低温电磁阀稳定运行于国家检验与航天相关领域,超高压切换阀填补国内空白,代替进口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气体充装站。公司取得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50 余项,服务于北京 101 所、中国石油等多家企业,拥有外贸出口经营权,产品已出口至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如今,王莹公司的规模扩大到了60人左右,年营收将近3000万元。
图示:王莹主持 2024 年销售分享会
她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在3年内让品牌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以前的一切是在打地基,现在地基打好了,她要展翅高飞。
眼下不管面临哪些发展难题,王莹都不会觉得有困扰,而是以更松弛的心态去处理。“一旦遇到问题,我会想两件事:一是,告诉自己这件事有办法解决,别着急。二是,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一连串蝴蝶效应,我要如何系统地解决问题。”
她知道自己的短板——并非专业管理人员;更知道自己的长处——善于发现问题和困难。所以,在公司管理上,她们请到咨询公司入驻工厂做辅导,陪伴企业成长。王莹认为:“专业的咨询公司遇到的企业多,有系统的知识能提供不同的角度发现并解决企业发展上的各种问题。”
在中年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问题上,王莹有自己的智慧。于她而言,成为女企业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家庭。受启发于《人生有我》这本书,王莹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为——我一直都在。
王莹坦言,如果以时间来衡量的话,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当孩子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可以24小时在线,这时孩子放在首位。”她继续解释,“当孩子们需要独处时,我们会各忙各的,这时工作是我的第一位。”
王莹倾向于言传身教,她会做孩子们的榜样:“我会跟孩子分享我的困难和纠结。但是我也会告诉孩子们,这些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即便当下解决不了,放一放或许会遇到转机。”
家长只是孩子人生路的旁观者,远远陪伴着他们独自走自己的人生路。在孩子的教育上,王莹选择“放手”,把自主权交还给孩子。“我的理念是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不要轻易批评。”她说:“我会把事情交给她自己做,并告诉她去思考办事的最佳方案。这样的启发和引导,才是对孩子最有帮助的。”
说到健康,王莹觉得“企业家的健康”,是一家企业稳定的三大根基之一。至于大家常提的经营策略、行业趋势、团队和设备等等,她认为,“那都是万丈高楼之上再谈的了。”
回顾自己20多年的创业之路,王莹觉得:“创业跟打游戏一样,只不过玩家的对手在游戏里,而我的对手在现实中。自己手中的装备越先进,对手也会越厉害,玩游戏输了可以重新开局,而我的‘游戏’一旦开局就只能往前冲,没有退路。”
自小王莹的母亲就告诉她:“要把仇人当恩人待,恩人当先人待。”所以她感谢创业路上所有相帮的人。
从20多岁创业时敢闯敢干,到30多岁求索期,再到如今40出头的展翅期,王莹坚信:“勇敢和信念都是在锻炼中奠定的。自己前40年人生就像在演花絮,如今我的人生才刚开始!”